甘孜日報 2017年10月31日
■胥勇
法治興則國家興,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十九大報告對全面依法治國做出重要部署,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
一場治理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學立法,讓改革更加于法有據了;嚴格執(zhí)法,讓權力行使不再任性了;公正司法,讓群眾的法治獲得感更強了;全民守法,讓全社會的法治信仰更加堅定了,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深入推進,掀起一場深刻的國家和治理革命。
“過去的五年是全面依法治國舉措最有力最集中的五年、成就最豐碩最顯著的五年、經驗最豐富最系統(tǒng)的五年,開辟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論和實踐新境界?!睆膽{經驗辦案,到依證據斷案,非法證據排除,司法規(guī)范化建設不斷深入,堅持以法律為依據、以事實為準繩;從被要求證明“我媽是我媽”,到清理行政規(guī)范證明事項,行政服務標準化建設扎實開展;從群眾多跑路到“互聯(lián)網+”大數據平臺,讓數據流動起來“一站式”服務,智慧社區(qū)、智慧政府、智慧社會的建設讓群眾切實感受到生活的便捷。
為了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司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司法責任制、法官員額制、人財物省級統(tǒng)管等改革舉措擲地有聲,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講了很多年但沒有做成的改革。2015年5月1日,立案登記制在全國法院正式實施。截至2017年4月底,全國法院登記立案數量超過3200萬件,同比上升39.83%。改革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面對不斷增長的案件數量,我們攻堅克難、銳意進取,一方面推行多元化解糾紛機制,另一方面著力深化司法配套改革,實現了司法效率和司法公信力的雙提升。
一種全民信仰
法治的真諦,在于每個人的真誠信仰和忠實踐行。牢固樹立法治信仰和法治觀念,是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更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撐。
‘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tài)、拍屁股走人’的現象越來越少,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日益常態(tài)化,這種轉變主要來自于法治的權威。領導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只有牢固樹立法治理念,恪守法治精神,才能確保權力行使不偏離法治軌道,政策舉措符合群眾意愿。如今,法治觀念強不強、法治素養(yǎng)好不好,已經成為評價考核領導干部的重要標準;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已經成為晉升干部的重要內容。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一個必備的能力和素質。與此同時,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緊,倒逼各級領導干部想問題、作決策、抓工作時始終堅持法律至上,防范了以言代法。過去五年,我們始終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建設。實踐證明,各級領導干部越是嚴于律己、率先垂范,踐行法治不動搖,越能提升黨委政府的公信力,越能促進全社會法治氛圍的形成。過去五年,普法宣傳廣泛開展,法律服務搬到了群眾家門口,廣大群眾的法治理念不斷增強,“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成為一種全民信仰。
一份執(zhí)著追求
新出臺的法律越來越接地氣了,群眾辦事不用再來回奔波了,“老賴”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一批冤假錯案得到糾正了,群眾眼中的點滴變化,折射出的是法治中國的堅實足印。歷史性成就,需要法治守衛(wèi);改革發(fā)展這艘航船,需要法治護航。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報告對‘深化依法治國實踐’作出部署要求,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攻堅克難,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
十九大報告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tǒng)一領導。法治是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須嚴格置于黨的領導之下。依法治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絕不能有半點含糊。只有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形成強大合力,才能確?;痉铰院椭卮笈e措落到實處。
中央層面專門成立領導小組,統(tǒng)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體現了黨中央將全面依法治國向縱深推進的決心和勇氣,更加凸顯了法治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我們按照中央統(tǒng)一部署,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更多的公平正義。名稱以中央“領銜”的領導小組,歷來受到外界關注。中共十八大之后,新成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等,為解決發(fā)展中的難題,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在中國目前的階段,設立中央領導小組,有利于整合職能部門的資源,從最高層統(tǒng)一配置資源,有助于沖破各種利益羈絆。而今,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歷史坐標下,在建設“法治中國”概念提出四年多的關鍵節(jié)點,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背后深意愈加凸顯。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的成立,將發(fā)揮總體設計、統(tǒng)籌協(xié)調、整體推進、監(jiān)督落實的多項職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謀大局,把方向”。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涉及到立法、執(zhí)法、司法、黨務各個部門和組織機構,關乎到每個公民、每個黨員,沒有統(tǒng)一協(xié)調,難以形成良性整體機制?;诖?,領導小組的成立,將以更高的站位克服各種阻力,協(xié)調各種組織。
回望過去五年,在全面依法治國被納入“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后,依靠“法治”所發(fā)揮出的巨大功效,有力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逐步構筑的中國“法治大廈”基體已清晰可見。與此同時,對于“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等現實問題,中共中央已注意到,并為之付諸行動去破解。
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大報告中所強調的“深化依法治國實踐”這一全新提法,成為“依法治國”范疇中的最新表述。2013年1月,十八大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政法工作會上,習近平作出重要批示,首次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新要求。四年之后,“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提出,明確要在“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建設法治政府”“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等多個層面持續(xù)發(fā)力,所堅持的正是“厲行法治”。
“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楊永純說,十九大報告中54次出現的“法治”,既涵蓋了宏大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亦有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xiāng)村治理體系、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具體行動,為“依法治國”描繪出清晰的實踐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