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舞龍耍獅鬧新春 熱熱鬧鬧迎新年

甘孜日報    2021年02月10日

本網(wǎng)訊 瀘定橋上鑼鼓喧天,大渡河畔龍獅騰躍。2月8日,在瀘定縣烹壩鎮(zhèn)廣場上,百余名群眾舞龍燈、耍獅子,迎接牛年新春佳節(jié)和藏歷新年的到來。

過新年、舞龍燈、耍獅燈,是中國多地農(nóng)歷春節(jié)的習俗。在我州的東大門瀘定,各鄉(xiāng)鎮(zhèn)素有舞龍燈的傳統(tǒng),其中尤以大渡河畔的烹壩鎮(zhèn)民間“舞燈文化”最為地道。

“瀘定舞龍燈的傳統(tǒng),大約形成于清朝中葉。瀘定橋建成后,藏、蒙、漢各族人民漸漸徙居于大渡河谷,其中部分從川西遷居來的手工匠人,就把‘耍龍燈、耍獅燈’的習俗‘移植’過來了”,瀘定縣民俗專家鄧明前經(jīng)過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當?shù)匚锜粑幕窃谌菁{了全國多地“龍燈”特點的基礎上,結合茶馬古道特殊的地域文化形成的,“應該是湖廣填四川的先民們把各地龍燈都帶過來了。扎龍頭、做龍身要用竹子,而烹壩地區(qū)產(chǎn)竹,因此該地區(qū)龍燈文化最為盛行?!?/p>

舊時“龍燈”多用竹篾、木棍制作“龍骨”,用棉紙覆蓋粘貼骨架后,再裱糊一層白布,然后勾彩涂色成形,需一節(jié)一節(jié)延伸制作,還需塑造龍角、龍舌,下?lián)沃窀捅憧伤樱簖埿舞蜩蛉缟?,又堅實柔韌,制作工藝頗為精巧復雜,需代代傳承手藝人多年練習才能完成。

瀘定的龍燈起初舞的是9節(jié)龍,需要10位青壯年舞動,舞時一人舉一節(jié),舉龍珠者在前,珠引龍舞,上下起伏,成“S”形滾動。

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舞、游、穿、騰、翻、滾、戲、組圖和造型等動作和套式。

舞獅燈也是瀘定的傳統(tǒng)文化,被稱為“耍獅子”。鄧明前介紹,瀘定耍獅舞一人舞獅頭,一人操獅尾,笑頭和尚在前逗獅頭,孫猴子在尾。一圍鼓、一鑼、一鈸、一大一小的馬鐺合奏表演。舞獅還分“文獅”“武獅”。文獅以劉備、關公作臉譜,武獅以張飛作臉譜。文獅表現(xiàn)為溫馴而和善,武獅表現(xiàn)為勇猛而剛烈。

在表演之時,隨著鑼鼓的節(jié)奏,獅子從“沉睡驚醒”“搔頭擺尾”“仰視低顧”“探測方向”,到“出洞”“見青”“碎青”“狂歡”“翻滾”等,動作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

每到農(nóng)歷春節(jié),瀘定鄉(xiāng)村舞龍隊、耍獅隊便會出門巡游耍燈,所到之處鑼、鼓、號齊鳴,龍獅歡躍,帶來人氣和福氣,鄉(xiāng)里人家看到龍燈“進門”,都會出門納福,熱情接待舞龍耍獅者,送上新年紅包。

烹壩鎮(zhèn)村民張兆林和李澤云都是有著超過三十年舞龍燈經(jīng)驗的“耍燈漢子”,據(jù)他們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瀘定龍燈便走出大渡河畔,舞到了全州各地。

據(jù)了解,今年春節(jié)期間,瀘定縣除了開展舞龍送祝福之外,還安排有一系列線上文旅活動,確保群眾安全有序過年。

“國家強大了,人民生活好了,大家才能如此安逸地過年!”李澤云說。

記者 李婭妮


  • 上一篇: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 下一篇:藏歷新年呈現(xiàn)新風尚

  • 本文地址: http://onlinemedicineuae.com/html/xw/dzyw/6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