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9月27日
◎謝真元
藏、漢戲曲同屬于中國戲曲體系,“中國戲曲是我國全國性戲曲劇種京劇與眾多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和地方戲曲劇種的總稱,即也是我國多元一體的民族戲劇藝術的簡稱?!盵朱文相主編《中國戲曲學概論》第308頁,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版。]因此,藏、漢戲曲必然有許多同一性。然而,每個民族的文化藝術都是各民族在自己的長期歷史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是各民族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民俗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因此,各民族的文化藝術又具有自己獨特的區(qū)別于其它民族的特征。本章從表演藝術特征、時空藝術特征、化妝藝術特征、審美類型特征、審美理想特征等方面對藏、漢戲曲進行比較,以便較為明確地展現出藏、漢戲曲藝術特征的共性與個性。
1、表演藝術特征。藏、漢戲曲同為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藝術,但是,當我們對這兩個民族的戲曲加以考察,便會發(fā)現它們綜合的程度大不一樣。漢族戲曲早已形成以歌舞演故事的高度綜合藝術階段,而藏戲則是初以歌舞演故事階段。而且,藏戲的某些表演特征與漢族戲曲初期的表演形態(tài)十分相似,從這個角度而言,藏戲的確可以視為我國戲曲的活化石。就體制形態(tài)而言,藏、漢戲曲都是由三個部分構成。其中的開場戲,大都包含頌祝觀眾、說明主旨、概述劇情等內容,體現了中華民族古代戲劇藝術的觀眾意識、功利目的和結構形式的多樣性、整一性、靈活性原則,充分說明藏、漢戲曲具有共同的民族特色。不同之處在于,漢族戲曲的三部分構成都是戲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藏戲的一、三部分卻往往游離于正劇內容之外,尤其是“溫巴頓”開場戲,可以單獨表演;“溫巴頓”和“尾聲”可以用于任何一部戲曲的開頭和結尾。藏戲屬于廣場戲,而漢族戲曲屬于舞臺戲,這是藏、漢戲曲表演藝術的最大區(qū)別。
2、時空藝術特征之比較。藏、漢戲曲的時空藝術特征,使得藏、漢戲曲擺脫了直接再現角色物質環(huán)境的桎梏,在有限的舞臺上擴大了自由表現的天地。同時,易于調動觀眾主動參與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藏、漢戲曲場景的虛擬性,促使觀眾根據各人的生活體驗去想象補充,把虛擬的表演轉換為頭腦中的實有,實際也就參與了整個戲劇的創(chuàng)作活動。藏、漢戲劇時空藝術的特征,其精神實質都在于不斷追求舞臺時空的開放性、靈活性、無限性乃至永恒性。藏、漢戲曲時空藝術的相同特點,說明了中國戲劇不同于西方戲劇的藝術特征,也說明了在中華民族藝術史上,藏漢民族之間的關系是血肉相連的。
3、化妝藝術特征。面具與臉譜,是藏、漢戲曲化妝藝術的重要特征。本論著從藏、漢戲曲與面具,藏戲面具的類型、特征、造型等審美功用,漢族戲曲的軟性面具——臉譜,以及藏戲面具經久不衰的原因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4、審美類型的相似性。在戲劇美學的王國中,悲劇、喜劇和悲喜劇,是三座并峙而立的雄峰峻嶺??疾觳?、漢戲曲的審美形態(tài),我們發(fā)現它們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即是絕大多數的戲劇都屬于悲喜劇類型。八大藏戲中僅《文成公主》屬于喜劇,《朗薩雯蚌》屬于悲劇,其余六部均屬于悲喜劇。同樣,漢族戲曲中也存在大量的既非悲劇、亦非喜劇,而是屬于悲喜劇范疇的作品。
5、審美理想的相似性。漢族戲曲的審美觀念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縱觀古代戲曲,無論是元雜劇還是明清傳奇,其主要的思想顯然是對儒家倫理精神的張揚。藏族文化是以藏傳佛教為核心的觀念文化,藏戲的主要思想傾向是受佛教文學影響而形成的。佛教全部教義的內在道德含義是博愛與憐憫。佛教提出的“忍受苦難,廣行善業(yè)”為中心的道德規(guī)范,成為藏區(qū)人民普遍奉行的民族道德觀念。盡管藏、漢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導致戲曲藝術的審美標準呈現出不同的特質。但是,以善為美、對人格美的追求,始終是藏、漢戲曲共同的審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