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英 雄 故 地

甘孜日報    2018年09月08日

    ◎ 張春文

   史詩《格薩爾王傳》中曾這樣描繪格薩爾的出身地:“要說覺如(格薩爾小名)的出身地/名叫吉蘇雅格康多/兩水交匯潺潺響/兩巖相對如箭羽/兩個草坪如鋪氈/前山大鵬凝布窩/后山青巖碧玉峰/左山如同母虎吼/右山矛峰是紅巖?!眹鴥?nèi)外學者經(jīng)過考證后認為,史詩中的覺如出生地,就在德格縣的阿須草原。

   阿須草原在德格縣東北部位的雅礱江邊,距縣城近200公里,縣常委岑康玉女士曾引領我拜謁過那個地方。那里是山梁環(huán)圍、河流橫貫、草木盛旺的一片大草壩。草壩西側(cè)有一個村子,房屋低矮,巷道滿是牛馬糞便和塵土,路邊的藏民或打臺球或曬太陽,每見到陌生人,立即投以深沉而犀利的目光,讓你感到一種蕭殺的氛圍。草壩北側(cè),層疊于山坡的一群建筑就是岔岔寺。草壩南側(cè)一棟飄亮而巨大的雕式藏房,就是巴伽活佛的家。我們是要拜見巴伽活佛的,一打聽,他不在家。草壩東側(cè),就是傳說中格薩爾的出生地,那里地形環(huán)境與史詩的描寫完全吻合,就連史詩中格薩爾誕生于青蛙巨石邊的說法,那里也有佐證——草壩與山坡交匯處確有一塊白色巨石形若青蛙。巨石邊有一個圓形嘛呢石堆,中央豎著一根嘛呢旗桿,據(jù)說那是格薩爾降生時他母親埋藏胎衣的地方。聳立于草壩中央的,是赫然耀目的格薩爾全身塑像,銅質(zhì),高十余米,身著戰(zhàn)袍鎧甲,背插旗幟,手持寶刀,胯騎戰(zhàn)馬,是飛奔馳騁的定格。塑像形神粗獷瀟灑,與史詩中勇猛善戰(zhàn)、足謀多智、不畏強暴、一身浩然正氣的英雄形象一脈相承。岑康玉告訴我們,那尊重達3.6噸的銅像是目前國內(nèi)外最大的格薩爾塑像,由社會各界捐資,于2003年塑造成功,同年825日舉行落成典禮時,有上萬藏民及海內(nèi)外學者前來參加。

    銅像東北數(shù)十米處,坐落著格薩爾紀念館,這是幢紅墻平頂?shù)亩硬厥浇ㄖ?,前面連接著一個院墻環(huán)圍的院子。據(jù)岑女士介紹,清朝以前,那里曾有過一座紀念性建筑,格薩爾后裔、嶺蔥土司翁青友加執(zhí)政時期,即清道光年間,那里曾建有格薩爾家廟,并保存有格薩爾及其大將們的兵器、戰(zhàn)服、袈裟等遺物上千件,其中有格薩爾使用過的刀矛、弓箭、生活用具和圖章共十余件。可惜文革中家廟被毀,文物已流失。到上世紀80年代,縣上決定籌建格薩爾紀念館,在巴伽活佛等人努力下,于1999年建成,并由巴伽活佛委托喇嘛管理。

    因財力所限,紀念堂正堂并不寬闊,所有塑像只得密擠排列。正中是格薩爾乘騎駿馬的全身像,與銅像創(chuàng)意近似,只是身后多了個大圓盤,上面塑有大鵬、青龍、白獅、紅虎、狼等13種喂馬戰(zhàn)神。殿里還塑有格薩爾8位妃子、20位戰(zhàn)將和管家、嶺國最尊崇的12位大佛和菩薩及圣者、釋迦牟尼時期因傳播佛教而聞名的80位大成就者。所有塑像造型及所持器物均與史詩描繪吻合,大小比例與真人相似。在那里,格薩爾與神同列,已完全被神化,這讓我篤然感到人與神的距離是這樣近——同一個格薩爾,既可視為一個歷史人物又可視為一尊神,二者并不矛盾;同樣是紀念格薩爾,佛界有佛界的表達方式,世俗有世俗的表達方式,二者也不矛盾。

   岑康玉告訴我,那個地方雖然偏遠,且交通也不夠方便,但每年都會有很多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和游人到那里去拜謁;阿須境內(nèi)兄巴五部落的牧民們,以棲居于那片土地而自豪,以格薩爾后裔而驕傲,他們每年藏歷515日煨桑節(jié)或其它節(jié)日及舉行大型佛事活動和賽馬時,都會聚集在阿須草原,高舉印有格薩爾征戰(zhàn)畫像的五彩旗,按傳統(tǒng)走馬布陣,圍繞煨桑臺轉(zhuǎn)三圈,之后還要演格薩爾戲。

   阿須草原,已成為藏民眾心中的圣地,那里的銅像和紀念堂,就是人們走近格薩爾的媒介。

  • 上一篇:甘孜州民主改革提案得以通過
  • 下一篇:獵人和坐靜的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