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10月11日
◎劉天放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tǒng)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于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桿”為理論基礎制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張衡地動儀”是數(shù)代人的記憶,尤其是被編入歷史課本后,這個“神器”一直成為國人對于古代中華民族科技文明的驕傲。雖然伴有質疑聲,可哪怕教材上的圖片僅是20世紀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jù)古籍復原得出,又哪怕這個復原模型在當時也飽受爭議,卻仍然在教材中延續(xù)了數(shù)十年。王振鐸的老朋友、中國地震學奠基人傅承義院士甚至直言不諱稱:“房梁下吊塊肉都比你那個模型強?!?/p>
國外學者也質疑。如奧地利學者雷立柏在他的《張衡,科學與宗教》一書中寫道:“對張衡地動儀的迷戀正是華夏科學停滯特點的典型表現(xiàn)”。這說明外國學者對地動儀的懷疑,已經擴散到了對張衡,甚至對中國古代科技的層面上。當年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采用的是“直立桿原理”,但大量實踐證明,他的“直立桿原理”不能成立,因為無法使地動儀“動”起來。在1988年“張衡地動儀”訪問日本奈良時,中方解說在向日本觀眾講解地動儀的工作狀況時,手持一根木棍,木棍捅一下,龍口中的銅丸才會掉到下面蟾蜍的口中!
然而,更為符合科學邏輯的地動儀被制造出來之時,在給中小學生講張衡和候風地動儀時,仍采用的是那套倒放一根“直立桿”理論。直到8年前在時任教育部長袁貴仁的主導下,才原則同意修改“張衡地動儀”這一章節(jié),并在2010年秋季教改出臺后,按照教學大綱,“張衡地動儀”已不再是歷史課本中的內容。到去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tǒng)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原本關于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已被完全刪除?!拔覀冊诋斍斑@個時代對張衡的理解”。至于一千多年的候風地動儀到底是何樣,后人又會不會制造出更加接近原貌的張衡地動儀,現(xiàn)在還無法輕易下結論。
“張衡地動儀”最終被教材刪除了!而原來的圍繞那個“神器”所做的一切,看似一次科學的“大躍進”,而張衡地動儀走下“神壇”,正說明對科學的錯誤認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錯誤的死不改悔。雖然經歷了漫長的較量,但這個地動儀從教材中被刪除,無疑是科學的勝利,更是科學精神的回歸。而科學精神就該是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唯書、不唯上、不為尊者諱??萍及l(fā)展史也是一部科學精神傳播史,任何有違科學精神的行為,都將被無情拋棄。
“張衡地動儀”被教材刪除,是懷疑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的體現(xiàn),也是民族覺醒乃至復興的征兆。當一個國家甚至每一個公民開始獨立思考時,這個國家或民族距離科學精神就越來越近,距離騰飛的日子也就不遠。因為科學精神的背后,蘊含的恰是體現(xiàn)進步的民主精神、自由精神、法治精神,務實精神。探求真理,理性實證,質疑論證,獨立實踐,這恐怕就是科學精神的內涵。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