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11月23日
周易洪正在向村民宣講。
◎本網(wǎng)記者 周燕 文/圖
“食”為民“天”,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真實寫照。
從小在康定市長大的記者,記憶里感覺身邊的長輩們都喜歡講他們那個年代的“苦難史”。是農(nóng)民的,會講因為糧食匱乏,他們?yōu)榱顺漯?,不得不吃糠、挖野菜、啃樹皮和樹葉;是城里人的,會講他們吃飯必須要拿“糧本”或“糧票”,盡管如此,還是有大多數(shù)人根本吃不飽,更別奢談什么肉油蛋奶等副食了。
一粒米里看世界,兩箸間話國情。建州七十一年來,我州老百姓的菜籃子日益豐盛,不用再為飲食擔憂。如今州里的老百姓到琳瑯滿目的市場上,將挑剔的目光越來越多地落在貨品的新鮮度和營養(yǎng)價值上,而不是價格。
“對于金湯人來說,一碗豆花、一碟佐料、一碗白米飯,標志著美好一天的開始?!苯衲?0歲的全國勞模周易洪是土生土長的金湯鎮(zhèn)先鋒三村人,在先鋒三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經(jīng)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的滄桑巨變,他深切體會到黨的惠民政策給鄉(xiāng)親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生活改善。
“父老鄉(xiāng)親聽我言,紀念建黨一百年,一百年不算短,一路走來不平凡,不忘初心想當年,那是1921年,馬列主義中國傳,中共一大先上海,而后轉(zhuǎn)移到紅船,當時只有13人的代表團,其中就有毛委員,他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中華民族必須要有自主權(quán)……”近日,記者來到康定市金湯鎮(zhèn)先鋒三村,周易洪正在為村民們表演自編的快板,快板聲聲抒胸懷,字字句句入心來。前來觀看的村民,聽著合轍押韻、抑揚頓挫的精彩說詞,不時發(fā)出陣陣掌聲。
平時只要一有空閑,周易洪便以快板為樂,放松身心,創(chuàng)作了很多與當下形勢緊密結(jié)合的內(nèi)容,他用快板說唱家鄉(xiāng)的巨變,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愉悅村民的精神世界。
打個快板,吃碗豆花——這是周易洪的精神追求和物質(zhì)要求。一碗白嫩的豆花,伴著一小碟深紅色的糍粑海椒蘸水,再撒上綠油油的蔥花,一碗瀝米飯便順暢地下了肚。
“我小時候家境貧困,難得吃上一回豆花。好在村子里每年都有人種黃豆,收割后總有豆莢、豆粒落在田里,秋季去撿上幾天,就夠做幾回豆花?!敝芤缀榛貞浾f道,撿來的豆子不是粒粒滾圓,要將其倒在簸箕里簸去莢梗,再挑出霉的、癟的,鋪在席子上曬干,裝進口袋,留著過年做豆花吃。
“那個時候,家里來了親戚,能吃上豆花就算不錯的了。用石磨研磨,以‘白石頭’為膠凝劑,把經(jīng)過篩選和浸泡的黃豆磨漿、過濾、煮沸、點制后,配以佐料食用更是美味可口。每年,我就盼著家里來親戚和過新年,吃碗豆花解解饞。當時小孩子是不讓上桌的,只有等親戚吃完下桌,才能吃上幾勺剩下的豆花,但意猶未盡?!敝芤缀楦嬖V記者。
金湯的土質(zhì)肥沃,雨量光照條件好,適于大豆生長。同時,地處“天府”第一峰貢嘎山東麓、橫斷山腹地,該地區(qū)石膏儲量大、品質(zhì)優(yōu),已探明的石膏儲量居亞洲之冠。點豆花的“白石頭”輕易可得。
“以前做豆花留下的豆渣,也舍不得喂雞喂豬,用來滲在飯中做粥,或用來炒著吃。改革開放后,老百姓的日子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一天比一天好,但豆花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菜肴?!敝芤缀檎f,游客來了金湯鎮(zhèn),都要去嘗嘗豆花飯、豆腐包子。
一碗豆花,白如雪,軟似棉,再配上精制的調(diào)料蘸食,充分體現(xiàn)了麻辣濃香、咸鮮酸甜的金湯風味。歲月變遷,如今,做豆花不必用笨重的石磨磨豆,也不必大灶鐵鍋熬漿,磨豆腐用機器就可以操作了。點豆花的“白石頭”也已開發(fā)成了康定市金湯鎮(zhèn)石膏工業(yè)園。
“做人像豆花,做事學(xué)豆腐?!敝芤缀楦嬖V記者,這個諺語寓意做人要像豆花一樣清清白白,做事要像豆腐一樣凝聚不散。
“近年來家鄉(xiāng)發(fā)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我有目共睹、感受頗深。”周易洪感慨對記者說,以前金湯屬于偏遠地方,先鋒三村更是一個“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的窮地方,一年到頭很難吃上大米。過年來親戚,家里就會蒸“金裹銀”吃,其實就是將玉米面和大米合在一起蒸,討個彩頭。
“那些年,家里為改善伙食,經(jīng)常在餐桌上變換花樣,‘金裹銀’就是我們家餐桌上的???,可以解決大米不足的問題。后來,隨著生活條件逐漸變好,家里一星期至少可以打兩次‘牙祭’,舀上一大盆燒好的酸菜湯,端上一蒸屜‘金裹銀’,就著一大盤噴香的椿芽子燴老臘肉,一家人吃得香噴噴的。”回憶往事,周易洪情不自禁地笑了。
周易洪告訴記者,玉米是容易生長的作物,當時許多農(nóng)戶都在自留地里或者田邊地角種了不少,并間種點豇豆,這樣就不需要特意給豇豆藤搭架了。收獲后的老玉米,拿到院壩里曬干,然后脫粒拿到打米房磨成面粉。
“如今糧食充足了,家里就不做‘金裹銀’了?!敝芤缀樾χf,“但現(xiàn)在,好多人還專門跑到餐館里吃‘金裹銀’,成了一道健康美食。”
飲食和生活的結(jié)合,美食本身已然不再是唯一焦點,食物視覺美感、美食代表的養(yǎng)生文化,以及美食背后最簡單直接的情感表達,都成了人們在美食上寄托的新熱情。
2002年國家確立的以“多予、少取、放活”為核心的農(nóng)村改革總方針,2006年全面取消農(nóng)業(yè)稅,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提出,我州農(nóng)牧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城市的發(fā)展更是日新月異。現(xiàn)在,對于年輕人而言,“糧本”“糧票”不過是一個傳說,“吃不飽”“穿不暖”更是“從前的故事”?,F(xiàn)在,人們“想吃啥就吃啥”,以前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能吃到的大魚大肉,現(xiàn)在天天出現(xiàn)在百姓的飯桌上。
從“吃不飽”到“溫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甘孜人的“飯碗”歷經(jīng)的71年“變奏曲”,71年披荊斬棘,71年砥礪奮進。家鄉(xiāng)變了樣,人民生活棒。讓周易洪對黨的政策心懷深厚的感恩之情,他思考著如何才能將這份感恩之情更好地表達出來。幾經(jīng)思索,周易洪覺得內(nèi)容豐富、朗朗上口的快板是最好的方式。就這樣,周易洪靠著長期農(nóng)村生活的積累,緊扣時代的旋律,為反映出各個時期、不同形勢下的生活閱歷及人民群眾的心聲,編寫快板的靈感一發(fā)而不可收拾,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快板詞也就從周易洪的筆下被創(chuàng)作出來。
“現(xiàn)在生活好了,我們趕上了好時候,日子過得舒心自在?!敝芤缀楦锌卣f,下一步他還將為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創(chuàng)作快板,只要身體允許,他就會一直編下去、唱下去,把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唱給更多人聽,把黨的好政策傳達給更多人。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