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我給甘孜報社“打工”

甘孜日報    2024年07月12日

第一次走進甘孜報社大門,的確是去打工的。

那是上個世紀70年代,我的一位很吃苦也很能干的同學問我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到甘孜報社打臨工。報社正修建一棟新樓需要人工挖基腳,具體工作是上基建工地挖土方。那時臨工一天工資一元四角二分,差不多干一天活能掙十斤大米(當時一斤米價一角五分)。正逢學校沒復課,無書可讀,閑得發(fā)慌的我能上工地掙錢何樂而不為呢。其實我只在工地上干了一個星期,基腳土方就挖完了,掙了近十元錢,差不多夠當時一個人的最低月生活費了。就是那次打工,我見識了進出報社辦公大樓的工作人員,據說《甘孜報》就是經由這些編輯記者之手出版的。而且報社編輯部還專門配有一輛“北京”牌帆布小汽車,是供記者到基層采訪的。那年代能坐小車的可要縣團級以上干部才有資格,記者地位真不低,我心里充滿了好奇和崇敬。

◎紫夫

三年后,我從下鄉(xiāng)知青點返回了城里,工作之余閱讀《甘孜報》的熱情不減。好奇和萌動于心的幻想悄然升起了。1975年,我工作的“人民旅館”首次引進了大功率的臥式滾筒洗衣機,當時洗衣機還沒普及。興致所至,我用一張小學生的作業(yè)紙寫了不足三百字短新聞“康定人民旅館用上了洗衣機”,并貼上4分錢郵票(同城郵資)寄給了《甘孜報》社編輯部。沒想到僅僅幾天后,那篇小新聞竟然上了報紙,并收到了報社郵匯來的五角錢稿酬,那是我第一次收到匯款單。自己的文字上了報紙,還收到稿酬,那種欣喜之情自不消說。此后,我便悄悄地嘗試自學寫作。

我第一篇習作取篇名叫《金鴨·銀箭》,是想寫家鄉(xiāng)康定的變遷。大致內容是記寫自來水進了老百姓的家,水井子的金鴨子變成水龍頭,家家戶戶不用再到水井子擔水了。銀箭是借用郭達山的那支傳說中的箭簇變成了水泥電桿,從城里一直架上了九連山,那山頂上建起了康定第一座電視差轉臺。兒時夢想的墻壁上“看電影”成了現(xiàn)實。不過我自己知道那篇習作真正是小學生的水平,而且還真的是在學生作業(yè)本上寫下的。當時感覺不錯的我大著膽子走進了報社的大門。

那是一個慵惓的下午,我獨自一人在報社辦公樓的走廊上徘徊,卻再沒有勇氣走進那一扇扇敞開著的辦公室大門。終于看到一個我自認為還算沾得上“熟人”邊的工作人員從辦公室來到了走廊上。事前我知道他的母親是在我工作的縣商業(yè)局,算是當年一個系統(tǒng)工作的職工。沒等我開口,他主動問起了我,你有什么事找報社?我忙說我是來送稿子的。他接過我的習作瞟了一眼,說你等等我。說完就返回辦公室,拿出一本眉批上印有“甘孜報社”字樣的稿箋本對我說,以后寫稿子就用這種稿箋寫。這本送我的報社稿箋本帶著一種真誠的關心讓我寫作的心更熱了。那個記者名叫商慶康,我一直記著他。那篇《金鴨·銀箭》的習作至今也沒面世,我也知道沒達到發(fā)表要求,但看到那本報社稿箋本,更堅定了學習寫作的信心。

1977年8月1日,我為緬懷周總理逝世一周年而悉心寫下的散文詩《周總理,我們懷念你》在甘孜報上發(fā)表,這算是我寫下的一篇真正意義的文學作品。此后,我創(chuàng)作的散文《山棚子》、小說《巖鷹》和紀實作品《跤場雄風》、川藏線道班系列、長線衛(wèi)士系列都見諸于報端。我在《甘孜報》上發(fā)表的作品越來越多了。并且在報社老師的引導下(當時的《四川日報》甘孜州記者站),我的小散文《情系雪線》、《小木椅》、《蜂事二題》等在《四川日報》相繼發(fā)表。散文組詩《馱腳漢》發(fā)表后又被四川人民廣播電臺配音廣播。

在我州最早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意西澤仁開導下,我也開始收集個人作品剪貼。八十年代中期,我收集剪貼作品有幾十篇,可惜后來在住宅拆遷中搞丟了。這是我一生最感到遺憾的,因為這些作品剪貼不僅僅集聚著我的人生收獲,也留存著我與報社多年來的交往經歷。

我開始成了報社??停贿^不是像過去那樣去投稿,而是經常收到報社請?zhí)?,參加作者、通訊員座談會。還先后應邀參加了在稻城縣、道孚縣舉辦的“新聞暨文學寫作培訓班”,聆聽了報社郭昌平總編、胡慶和副總及在我州新聞宣傳上頗有名氣的楊仕強老師主講的“新聞寫作五要素及采訪要點”的課程,真是受益非??!陡首螆蟆犯陌鎰?chuàng)辦“五色海”專欄時,我也應邀參加了座談會。在會上,當年的編輯部主任龔伯勛老師就向我約稿,撰寫相關魚通山鄉(xiāng)民風民俗的文章。隨后便接連刊登了我的《魚通干酸菜、褲刀、繡花腰帶》等小文。有一年州慶時,州里召開表彰“三老”(農牧區(qū)的老共產黨員、老干部、老積極分子)的大會。報社張永才約稿, 我聽畫家尼瑪澤仁講了他們作為工作組成員在康北群山間搜索土匪時,一個小戰(zhàn)士犧牲于雪原的故事,我記寫了《雪災記憶》發(fā)表于甘孜報。多年來報社編輯張廣躍、胡慶和、張永才、王朝書、南澤仁、楊燕等都曾多次向我約稿。我也儼然把自己當成了甘孜報社的“編外人員”,每次約稿我都欣然應下,并認真負責地完成。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調到《貢嘎山》編輯部工作,去報社的時間更多了。因為當時刊物在甘孜報印刷廠排版付梓,我有更多機會接觸報社同仁。我常在空閑時間到報社辦公室偷師學藝??唇M稿編輯張廣躍在排版紙上劃紅線設計版式。也常常去看在辦公桌上寫寫畫畫的美術編輯李榮畫題花插圖。至今我還保存著李榮送給我的兩支狼毫小畫筆。有一陣子,刊物美編洛松向秋老師借調北京十世班禪辦事處去了,正巧有章戈·尼瑪?shù)男≌f《會首·婚夜》在《貢嘎山》發(fā)表,我就用李榮送我的小狼毫勉為其難地給這篇小說畫了兩幅配文插圖,挺有業(yè)余美編的成就感。

甘孜報社也沒把我當外人,甚至多次該由報社派出記者跟訪采寫專題通訊的任務也委托我代勞了。2005、2006、2007三個年頭里,我受州委宣傳部的派遣,陪同來州的全國著名作家采風;其間還于06年作為省作協(xié)巴金文學院簽約作家的身份,參加了四川省作家重走長征路采風二團的活動。報社郭昌平總編對我說,你這次陪同中國名作家重走長征路在甘孜州采風,報社就不另派記者隨團,采訪專題你就代勞了?;顒咏Y束后,我完成了《傾情康巴山水間——中國作家長征采風二團甘孜州行側記》。前前后后還撰寫過《情歌溜溜傳九州—“中國名作家康定情歌故鄉(xiāng)行”側記》、《尋覓康巴文化片羽—2007年中國人的景觀大道采風活動暨中國作家協(xié)會海螺溝文學基地掛牌儀式側記》、《向北,鏡頭里的高原農牧區(qū)瑰景—甘孜州攝影家協(xié)會康北高原創(chuàng)作采風紀實》等較重要的通訊專稿,并受到好評。新世紀初,甘孜報社選編記者文學集出版,也特邀我當責任編輯,寫評論。這是我從沒想到的??梢妶笊鐚ξ业男湃味扔卸喔?。

多年來,受報社親睞,我還獲得過甘孜報“交通杯征文”獎,“甘孜州建州七十周年征文”一等獎等獎項。曾由州廣電局記者潘存友專訪我并撰寫文章《勤奮筆耕頌康巴》。采訪中我說,“什么事情都是人做出的,只要刻苦,沒有上不了的高山。我在康巴文化積淀的大海里遨游,高原的大地萬物都賦予了我創(chuàng)作的靈感?!备首螆筇匾饩幇l(fā)這篇“專訪”是對我在宣傳、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的肯定和鞕策。

2001年,我的第一本散文集《鷹與天空》出版面世,其中很多作品都是在《甘孜報》上發(fā)表過的。2004年,恰逢《甘孜日報》創(chuàng)刊五十周年報慶,在報社關注下,我的雜文隨筆選《狩獵者的覺醒》也由出版社出版了。這本集子里很多文章也都是在《甘孜報》發(fā)表過的。

至今很少有人知道我也獲得過“記者證”。2006年,我在省里參加編輯培訓班時,經過考優(yōu)評審(其中我采訪撰寫過的全國勞模陳德華、邱長勇,四川省勞模登真、四川省十佳青年劉洪的紀實文學作為硬件記入申報表),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fā)了燙銀國徽的藍皮新聞記者證(記者證編號:K511084000001)。但我拿著這證件也僅僅使用過一次。那是去丹巴中路搞攝影采風,為了進入景區(qū),我向值守人員出示了記者證。值守人員大手一揮,說“是報社記者,放行?!蔽覜]必要糾正他的話,但我的確也是持證記者。以后直到退休我也沒使用過這個記者證。甚至州里成立記者協(xié)會,也沒人知道我也算是持證的“記者”而未通知入會。其實這并不重要,只要對新聞宣傳工作有宜的事,現(xiàn)已退休多年的我也從未相忘。至到今天,我仍堅持向甘孜報投稿,也一如既往地爽快答應報社約稿。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回首往事,歷歷在目,我這輩子與甘孜報社交往的情結是不會忘懷的。正如我在《狩獵者的覺醒》這本小集的“跋”里由衷地說:其實對于甘孜州文學作者而言,不管你曾經在文學殿堂中如何輝煌過,或正在走向一個新的高峰,無一不和《甘孜日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我要說,《甘孜日報》猶如康巴文學的春風之源,秋天的果實是在春風的哺育下開始發(fā)芽的。

謹以此祝福甘孜報創(chuàng)刊七十周年!


  • 上一篇:我州一人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榮譽
  • 下一篇:農行瀘定縣支行3.5億元助力瀘定紅色文化傳承

  • 本文地址: http://onlinemedicineuae.com/html/xw/jjgz/10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