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9月10日
電力保供人員正在安置點架設電線。
◎張登漁 本網(wǎng)記者 李婭妮 文/圖
9月7日16時許,在瀘定縣德威鄉(xiāng)的臨時安置點內(nèi),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yè)的抗震救援人員正在忙碌。此時,距離“9·5”瀘定縣6.8級地震已經(jīng)過去48小時;我州1.7萬人受災,恢復正常的生活生產(chǎn)秩序除了需要做更多細致專業(yè)的工作,更需要時間。
震后,社會各界涌現(xiàn)出了大批無畏的抗震勇士,他們不遠千里、跋山涉水,為災區(qū)人民送來陣陣愛與希望。然而,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同樣有一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他們的善良也值得被記住。
鐵皮小船載出38名受困村民,卻忘了自家妻子
9月7日12時,線路工人李永平從山上下來,結束了當天巡視35千伏桃得線的工作。瘦高,黝黑,略有些佝僂,說話實在,是這個中年男人給人的第一印象。
多年前,李永平的家從原來靠河的村子搬到了如今的住處,這期間,他并未打算荒廢自家原有的土地,一直由妻子在打理。靠著這一畝三分地種出的佛手柑和青柑,妻子一年能有近4萬元的收入。豐收時,為節(jié)約不必要的運輸成本,水果的運輸,全得靠自家的一艘鐵皮小船。
兩天前,地震發(fā)生時,憑借這艘“年事已高”的鐵皮船,李永平硬是將村里的38名受困人員,從受災嚴重的區(qū)域陸續(xù)運送到了相對安全的河對岸。回頭望著對岸陸續(xù)滾落的碎石,他這才想起仍在對岸山上干農(nóng)活的妻子。
“當時,那座橋就像在跳舞,我嚇慘了,我老婆也嚇慘了?!闭f著,李永平擺動著右臂,向記者演示著波浪的形態(tài);所幸,滾落的巨石并未傷及妻子,她只是被地震波震暈倒地,所受也只是皮外傷。
回憶找尋妻子的過程,李永平用了“攢勁跑”“扎實吼”的字眼。他說,妻子被“吼”醒的那一刻,平時愛隨意說笑的夫婦倆,竟傷心的抱頭痛哭。此時的他們或許明白,和成片的大山相比,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快把你小孃送到瀘定醫(yī)院,要好多錢我馬上轉給你!”當時,身在瀘定縣得妥鎮(zhèn)的李永平向侄女交代完后,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震后的電力搶險工作中。
李永平和同事日常的工作是巡視得妥供電服務站轄區(qū)內(nèi)的電力線路,由于事多人少,一個單位周期內(nèi),平均每人都需完成30公里左右的巡線任務。臨行前,李永平對記者說,他今年49歲,是一名預備黨員。
昔日親歷汶川地震的中學生,如今瀘定地震的電力保供人
身著藍色工裝的電力保供“藍精靈”,這些天點亮了頂頂藍色帳篷里的點點燈火,照亮了夜的黑暗??瓷先?,這樣的畫面很和諧,也很唯美。
9月7日晚,震中磨西鎮(zhèn)下起了雨,密度不低的雨點,在臨時照明的強烈照射下清晰可見。
“大家千萬不要使用大功率電器,更不能私自搭接電線。”“沒有哦,大家都只是給手機充充電而已。”
氣溫驟降,出于職業(yè)本能,保供人員張偉和范城鳴始終擔心受災群眾偷偷摸摸使用大功率電器取暖,于是前往安置點帳篷內(nèi)提示受災群眾,對話彌漫了一股中學班主任和學生之間“博弈”的氣息。
震后第一個雨夜的保供電及安全壓力并不亞于地震當天?!凹热挥嗾鸩豢煽兀蔷蛻摪芽煽氐陌踩秒娂毠?jié)做得更好。”張偉說。
9月6日前,近在8.5公里外的另一隊保供人員則沒那么幸運,兩地原本駕車僅需12分鐘的路程,由于中途道路坍塌,想要會面,兩隊人馬則必須繞道貢嘎山,這就多出了3個小時的路程。3個小時,對于當前的抗震救災來說彌足珍貴。
即便面對人手不足的短板,他們還是憑借頑強的意志和過硬的技術保住了震后瀘定片區(qū)多個變電站的正常運行,利用發(fā)電機成功保障了德威、加郡等多個鄉(xiāng)鎮(zhèn)的居民用電。
2008年,眼前的繼電保護班副班長張奧還是綿陽北川中學的一名學生,也是“5·12”汶川大地震的親歷者。9月6日晚,當余震來臨時,熟睡在變電站主控室的他依然敏感,如驚弓之鳥一般起身就跑。只不過這次,他以一名電力保供人員的身份,在對抗著這場自然災害。
9月7日晚,張奧發(fā)了一條題為“變電站給的安全感,睡在主控室一點都不慌”的朋友圈,配圖是幾名身著藍色工裝席地而睡的保供人員,他們看上去很疲憊,也很難不讓人敬佩。
“每天那么辛苦,一定要準時吃飯。”行走間,陌生的志愿者招呼著磨西鎮(zhèn)上來往的救援人員。在磨西鎮(zhèn)免費集中用餐點,陣陣炊煙從柴火大鐵鍋上蒸騰而起,家常飯菜的香味和柴火氣息在不算寬的街巷中游走,堅強了近百年的磨西鎮(zhèn),正在漸漸恢復往日的生命力。
災難,讓人瞬間明白的,從來都不只是大自然的神秘與強大。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人性當中的善意,也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中被展現(xiàn)得直抵內(nè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