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5月22日
劉成鳴出席并講話
●預警預判要到位
●隱患排查要到位
●組織避險要到位
●應急準備要到位
●教育引導要到位
本網訊 昨(21)日下午,全省防汛抗旱減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結束后,我州賡即召開全州防汛抗旱減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貫徹落實全省防汛抗旱減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分析研判我州防汛抗旱形勢,安排部署下步工作。州委書記劉成鳴出席會議并講話。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務副州長趙波主持會議。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長李一昕出席。
劉成鳴指出,防汛減災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甘孜藏區(qū)社會大局和諧穩(wěn)定,事關我州決戰(zhàn)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是我們必須打贏的“硬仗”中的“硬仗”。他要求,全州上下要高度重視,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省委對防大汛抗大災的形勢研判上來,統(tǒng)一到省委和州委對防汛抗災工作的總體安排部署上來。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各級各部門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領會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一個國情”“一個理念”“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兩個事關”“四個力”等新思想、新論斷,落實好省委提出的“牢固樹立防范大于救災”的理念,進一步壓實防災減災責任,加強監(jiān)測預警和值班值守,扎實做好隱患排查和處置等工作要求。二要認清嚴峻形勢。我州地處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區(qū),是全省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防汛防災形勢十分嚴峻,任務極其艱巨。三要增強思想自覺。全州各級各部門要樹牢“四個意識”,把防災減災工作擺在極端重要的位置,牢固樹立“防范勝于救災、責任重于泰山”的理念,防止和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時刻繃緊防災減災這根弦,正視工作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以充分的準備、科學的手段、扎實的措施,切實把防汛減災各項工作抓緊抓細抓實。
劉成鳴要求,要迅速行動,全面抓緊抓實防汛減災各項工作。全州上下要堅持以人為本、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以提高災害應急救助能力和綜合減災能力為核心,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發(fā)生和災害造成的損失。一是預警預判要到位。要完善調度機制,堅持會商制度,強化預警信息發(fā)布。二是隱患排查要到位。各縣(市)要迅速組織力量對災害隱患進行“全覆蓋、拉網式”再梳理再排查,聚焦重點區(qū)域,聚焦重點部位,聚焦解決問題,做到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三是組織避險要到位。堅持事前避險,科學制定避險方案。四是應急準備要到位。要狠抓預案制定管理,使其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要強化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組織完善專業(yè)搶險隊伍和群眾防災搶險隊伍;要加強物資準備工作,確保大災發(fā)生時災區(qū)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所、有病醫(yī);要加強應急救援演練,通過演練提高應急能力;要加強應急值守,嚴肅值班紀律;要因地制宜、未雨綢繆,做好防旱工作和抗旱準備。五是教育引導要到位。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手機等媒體工具,充分利用群眾會議,加強群眾防災減災政策知識的教育引導,提高群眾識災、避災的意識和能力;要做實教育培訓,采取舉辦專題培訓、農民夜校等方式開展培訓,確保對基層防災人員進行培訓到位;要注重對轄區(qū)內在建工程項目人員的培訓,提高其識別和防范地質災害的能力;要善于利用汛期駐守督導和專業(yè)技術隊伍,對鄉(xiāng)鎮(zhèn)干部、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責任人、專職監(jiān)測員、村社干部、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中小學生等開展針對性強的培訓。
劉成鳴強調,要擔當擔責,確保防汛減災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一要壓緊責任促落實。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要切實擔負起汛期安全和防災減災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各相關主管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各司其職、齊抓共管、通力合作,各企業(yè)主要負責人要承擔起汛期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全面落實企業(yè)汛期安全防范措施。二要進一步強化明察暗訪的督導方式,深入一線有針對性地對重點部位和薄弱環(huán)節(jié)開展督導,突出山洪災害危險區(qū)、地質災害隱患點等重點區(qū)域,檢查預警預測、隊伍配備、物資儲備等保障措施,既要查問題、查隱患,更要督導整改落實。要嚴明紀律促落實。主汛期間,各級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在關鍵時刻要確保在崗在位。相關部門要按照州委、州政府統(tǒng)一安排,服從州防汛指揮部和州應急指揮中心的統(tǒng)一調度。要嚴格落實責任倒查機制,對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到位、救災不力引起較大損失、造成較大影響的,要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責任。
趙波對下步工作進行安排部署。他要求,要迅速把會議精神傳達到基層,抓實責任分工,抓細預警排查,抓準重點防治,抓嚴巡查督導,抓好應急保障,抓牢應急值守,切實做好防汛抗旱減災各項工作。
州委、州政府聯(lián)系副秘書長,州級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
記者 楊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