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城人戶多元并存,是木雅、白孜、董哈及魚通、達烏、霍巴這些“元”共存著的,不似藏漢蒙回彝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多流齊匯。從城中康人的飲食文化上看得出來。飲食文化不只是物質(zhì)的食品,還有非物質(zhì)層面的食性,好酸好辣見文化。食習(xí)食俗更具文化本質(zhì),或分餐或伙食,或快飴或惜食,可覽人文。飲食文化本來就與民俗難分難解,其物質(zhì)食品,只是其表征。爐城這兒的食物,概覽康巴文化。
木雅嗣的木茹、木勒、木拉都有住家爐城的,是各鍋莊的“內(nèi)家”。慣吃糌粑。青稞糌粑兼及豌豆、燕麥糌粑。洋芋泥、牛肉松合糌粑,營養(yǎng)、味口雙優(yōu)??刀ㄥ伹f常吃與洋芋同鍋熟的鍋圈子,是貼鍋的蒸饃,鍋巴特香。洋芋湯面皮子,隔夜再吃,反而更鮮,只是必需用生鐵鍋煮,也用生鐵鍋盛。肉、菜、飯、面聯(lián)鍋煮,吃的是氣氛。叫鍋莊(戈措)飲食。家家戶戶晚餐是正餐,必得全家人到齊,聚餐。工作餐,勞作中打尖,眾人約攏,伙食。聚餐、伙食,都屬吃鍋莊飯。名聲在外的糌粑酥油茶“卡倜”,只是閑人的早茶,陪客的暖茶。有了缺俏食貨,先敬老輩子,再由當(dāng)家女子平分給每人。有時當(dāng)家女不分給自己,又由眾人回分給她,更見當(dāng)家女“會當(dāng)溜溜的家喲”。
白蘭嗣的“白孜哇”,重要場合吃團結(jié)包子,整鍋就一圄圇大肉包,佐多年生的“樹辣椒”。十多二十人共享,屬鍋莊(戈宗)吃法,意在扯圓場。
黨項嗣的“董哈些”吃牛肉餡餅,肉餡大塊,飽肚子,麥面只是包皮,薄薄一層,僅供品嘗。無稼穡,肉為食決定的習(xí)慣。牛血灌腸,是宰牛后的第一道食品,并砣砣肉,殷請鄰周生熟人眾會餐,泔牛頭肉,貢神,爾后分享。
魚通娃的火燒玉米糝子,有三吹三拍之謂。伴芫根酸菜湯,伴肥豬膘。會客,香豬腿、香豬寶肋墩子,還少不了仿漢家磨豆腐,湊齊九大碗,叫莊房宴。
達鄔人氏,自稱“食虎丁”,吃連麩的蒸饃,沾酥油,伴奶酪,愛喝髓湯。會友時,愛鋪排野餐,曠地開暢席,形似自助餐,實際助人餐。奶餅子,與木雅乳制品有緣。
霍爾巴,平時吃蕎麥面塊。實面皮牦牛肉餡的蒸餃?zhǔn)羌咽?,改善伙食。興會餐,各家各戶帶自己得意食品,齊聚東道主家,共享。在爐城會餐,不重食品重人情。
老陜鍋魁,陜西爐客食貨,就叫成老陜鍋魁。落魄富商孫啟明上街賣那整塊二三十斤重的巨型鍋魁,客人切一牙買了,夠全家飽,就叫孫啟明鍋魁。這鍋魁泡牛雜湯好吃。老陜手搟面條細又長,入口滑爽。佐瓦斯溝的蔥和雷祖祠的醋,有名堂。開宴,大肉上桌雙份,必以豆腐換下一份,送到“賑濟會”給叫化兒們添油葷,行善。
回民的烤餅叫羹,清真家常飲食。油炸散子叫蘇,小吃。糖糕甜點,味正,上店賣。也善拉長面條,只嫌費事,在特殊情況中才偶爾操持。烹肥羊,以待賓客。
爐城吃飯,直接叫吃大米,紅米為主。白米有秈米、燥米之分??途訝t城的湖廣下江人也難得常年配足“飯”食,惜米似肉,米做成米糕,待客。節(jié)氣上打牙祭吃肉,才一飽大米飯。平日里以麥面餅子、饃充數(shù)。干掛面條,常備,還當(dāng)禮品。
爐城飲食,面塊面皮面條入湯,成稀食,連吃帶喝還暖身子。餅子、饃是糧食中干貨,雜合面的餅子饃也比面湯象回事,屬凈糧。吃長飯的娃娃,下勞力的青壯,不敢講究油葷,凈糧得保證。尤其玉米等粗糧更棒,吃了經(jīng)得餓,經(jīng)得累。
原先,并非野人的天民后嗣,坐山人家,燒燙的石坦鍋上敷“天粟”面漿,成軟餅。伴青羊黑鹿紅麂野牲肉“菜根子”沾鹽水。似乎吃得最孬,又似乎說吃得特好。他們攜了麝香進打箭爐到老陜家作客,享白面饃饃沾白糖的香甜福份。再來,就回敬熊掌。
時下爐城,中式洗沙餡餅到西式蛋糕,都吃厭了,換酸菜面卷改口味。還尋苦蕎做的餅子、饃,說是低糖低脂綠色食品,要健康。周末玩農(nóng)家樂,盡沖瓜瓜豆豆點菜。
至今爐城吃飯吃熱鬧,比吃飯講排場重要,這是新康人的老傳統(tǒng)。不過,承襲著鍋莊或戈措的淵源,卻不太知情。這就只是飲食,不是文化了。(騫仲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