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8月06日
◎阿期的確
吊唁報喪后,親戚家門群集喪家哀悼。一個村寨親戚家門,組成一個吊喪隊,到喪家附近,鳴槍表示吊唁,喪家聽到鳴槍就知道外寨的親戚家門來吊唁,立即鳴槍相應(yīng)。來吊唁的親人,排隊各自叫著對死者應(yīng)稱的稱呼,放聲大哭著到死者靈前哀悼??迒实囊粽{(diào)悲哀婉轉(zhuǎn),情調(diào)悲痛欲絕??迒实膬?nèi)容,是死者生前的功德和事跡。
在喪禮中,與死者生前有不可調(diào)和矛盾的親戚家門,同樣前來吊唁,以表從此勾銷過往之恨,讓死者坦然而去。
在哭喪中,按照習(xí)俗有一個人不能哭。這就是夫妻雙方中,不論任何一方先死,另一方都不能哭喪,不能哭,有三種解釋,首先是祖先留下的習(xí)慣就不能哭,哭了不好意思;其次是認為男人哭不是哭失去了妻子,而是哭怕今后再也娶不到老婆了。妻子哭,不是哭丈夫,而是哭怕嫁不出去。因此哭了就被人恥笑;其三是先死的一方對生者的一方有著希望的寄托。生者一方哭泣,表示無力承擔(dān)死者留下的生活負擔(dān),會使死者的靈魂得不到安寧。據(jù)說有一個婦女把自己比作一只母雞,用十分悲傷的語言哭道:“共同一起生活的人哪!你去了以后,我用腳爪刨地,不知能不能喂飽雛雞?!我用翅膀覆蓋,不知能不能溫暖他們的身軀?!”哭得在場的人都傷心落淚。
但不能哭也是相對的。彝族諺語說:“夫死妻不哭,見了孤兒就痛苦。”
一到夜晚,為了不冷淡對死者的追思和死后順利進天國,靈前,院壩里擺著酒壇,燃起松明,燒起幾堆大火,人們一邊喝酒,一邊開始了通宵達旦的傳統(tǒng)的唱喪歌,跳喪舞活動——“踩格”、“阿骨格”、“瓦扎勒”。
跳喪舞、唱喪歌,是人們表示對死者的思念。彝族的喪舞、喪舞歷史久遠,據(jù)傳是彝族先祖曲涅古合傳世而來。
喪歌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歷史、地理、哲理、天文等。也有介紹九龍各種特產(chǎn)、風(fēng)土要情、歷史人物等。都以詩歌的語言,哀樂的曲詞,兼以優(yōu)美的舞姿表述出來。
“踩格”是一種集體舞蹈,所有的男性青年都自愿參加。參加的人伸出雙臂,共同握住一支長矛,隨著歌唱的音韻前后沖刺,上下?lián)]動。但絕大多數(shù)是由于場地狹窄等諸多原因,已演變?yōu)閰⒓拥娜似缴祀p臂互相搭在肩上,排成一排或圍成一圈由一人領(lǐng)唱,其余的人就跟著唱,唱腔略似哀樂的曲調(diào),但音韻渾厚粗獷。每句都以“阿俄——阿俄—”開頭。隨著歌唱的節(jié)奏,人們就抬腳舞蹈。由于這種舞蹈是表現(xiàn)武士有旺盛的斗志,能保衛(wèi)死者生息過的鄉(xiāng)土,因此歌詞也與一般的喪歌不同,有一段歌詞,看似為了舞蹈動作的整齊,但內(nèi)容頗耐人尋味。歌詞道:彎腰啊/彎下腰/就像撿石打飛鳥/人多要團結(jié)啊/動作協(xié)調(diào)好/藍天飛大雁/頭雁向東轉(zhuǎn)/群雁緊相隨/羊群奔上山/一只帶了頭/一群齊踴躍/出產(chǎn)大米的淌金溝有人春米/碎米他不要/但是我們呢/碎米莫丟拋/占滿竹林的山上有人削篾條/剝廢就丟掉/但是我們呢/設(shè)法利用好/愚蠢的人不會聽取好言/賢達的人不會拒絕忠告。
“阿骨格”以“阿骨??!阿骨?。 遍_頭,音韻深沉悲壯。是借對死者的祝愿,來隱喻,規(guī)勸世人的一種活動。男女都能參加,但不能混雜。參加的人排成一排,由一人領(lǐng)唱,大家就左右搖擺,齊唱送別之詞,此舞意為引路。
“瓦扎勒”在形式上是兩個武士打扮的人,手持寶劍,把身上的披氈弄成左邊長、右邊短斜掛在肩上,猶如金雞展翅一般。這便在哀愁與肅穆的氣氛中增添了幾分滑稽的成分。一個從這邊,一個從那邊,用瀟灑的快步,在場子中間走來走去。同時用朗誦的聲調(diào)、音韻鏗鏘的,一個說,一個學(xué),這兩人說完一段,另外兩人又上場。一般是主客雙方輪上場,互相較量。這種形式不但活潑有趣,內(nèi)容也很豐富。其內(nèi)容大體可分為兩大部分,頭一部分叫做“克則”,屬即興說唱,語言多詼諧夸張;第二部分叫“馬子”,屬傳統(tǒng)的實事,主要說歷史敘事長詩《郎俄特依》和古訓(xùn)世詩《瑪木特依》的內(nèi)容。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