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6月12日
◎張淑清
宋代邵雍有詩作:農(nóng)家種谷時,種禾不種莠。奈何禾未榮,而見莠先茂。莠若不誅鋤,禾亦未成就。又況雨霈時,沾及恩一溜。鋤板于我而言再熟悉不過,我是蘸著“春種一粒黍,秋成萬顆籽”的詩句一點點成長起來的。記得第一次鋤地的故事,簡直是一幀幽默漫畫。那時,我個子矮,鋤板的棗木把兒挺長,母親教我握著靠近鋤板的地方,彎著腰鋤草。谷子苗和狗尾巴草何其相似,我哪里分得清它們?一鋤頭將谷子苗齊刷刷斬斷,氣的母親揚巴掌想打我,除掉一棵谷子苗就糟蹋了一棵谷穗,恰逢雨天,母親擇雙棵苗挖來把缺失的補上。吃一塹長一智,再鋤草的時候索性蹲下身鏟地,鋤板挨著苗苗邊緣小心謹慎的劃過,年齡小的緣故鋤一會兒腰酸背疼,就跪在地壟間一段一段往前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學會一樣鋤草的本事我很興奮,父親不忘夸贊幾句,桌上即使吃飯吧唧嘴兒他也不批評了。更主要的是父親從別處借來小人書犒勞我,鄉(xiāng)下的日子枯燥乏味,沒有露天電影,我就翻閱小人書,沉浸在那些撲朔迷離的情節(jié)中什么疲勞都煙消云散了。
家里使用的鋤板基本是木把釘做的,為了我鋤起來靈活父親春天特意鋸了一根短一截的刺槐棒做鋤把,鋤板選小巧玲瓏的鐵片焊成的,這樣一來我的速度就進了一大步,母親鋤一個來回,我緊隨其后,也是一壟過去,斬掉苗苗的機會就大幅度減少了。
鋤地是有很深的學問呢,鋤板平放不要過淺,淺了撓不去雜草,不宜太深,深了傷及苗苗根系,只有端穩(wěn)平放鋤下來的地表才松軟,小草經(jīng)過陽光暴曬而死。有時候雨后的地面濕氣重,草扎根深了,鋤板進不去,唯有徒手拔草,鋤草的最佳時間就是莊稼苗長出兩三片葉子,天空朗朗晴和時。鋤板一伸入土地雜草慢悠悠倒下,深淺相應,聞著禾苗的香氣,背負著廣闊的蒼穹,聽著鳥語林間溪水潺潺,那份天籟的意境如詩如畫,一輩子忘不了。
舊石器時代人們用石頭鋤地,后來改成木桿鋤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牛拉犁馬套車,家家都要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不像現(xiàn)在農(nóng)耕機一下田苞米茬子,荒草甸子一翻全部扣壓在地核,牛馬沒有市場了,苞米秸稈返田旋耕機搗碎做了肥料,大片的土地播種完之后,噴施除草劑完事大吉,鋤板閑置起來,父親怕生銹,就找來砂紙將鋤板犁鏵擦拭得溜光锃亮,掛在屋檐下每天看著這些農(nóng)具心理說不出的舒坦。
我離開家鄉(xiāng)住到城里,農(nóng)活距離我越發(fā)遠了,老宅子房前屋后的兩畝地交給鄰居侍弄,暖季回來幾趟,發(fā)現(xiàn)鋤板、鐵锨、鐮刀被叔嬸拾掇站成一排懸在山墻上,牽?;ㄐ腋5睦p繞著家什們?nèi)鰵g的開著。摘下鋤頭傍著秋菜地壟鋤了幾下草,竟然手臂發(fā)抖不聽使喚險些犧牲一棵綠油油的菜苗苗,內(nèi)心五味雜陳。雖然城市有房子,村莊有院落,自己像一條魚自由的游弋,做為農(nóng)民的我居然用不慣鋤頭了,生命里最原始最純樸的事物在漸漸消失,或許我這一代尚且知道鋤頭是什么?我兒子的兒子恐怕只能在書本里讀到這個詞匯?;秀遍g有一種深刻的痛在心間,仿佛是鋤板趟過時光發(fā)出的呼喚。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