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4年02月24日
喜氣洋洋瀘定城
青崗村彝家人載歌載舞
海螺溝節(jié)日樂
磨西鎮(zhèn)新年
充滿春色的家園
嵐安人忙著張羅廟會
彝家兒女歡度新春
編者按: 界于邛崍山脈與大雪山脈之間的瀘定城,是甘孜州氣候最溫暖的縣城,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無霜期279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季風(fēng)氣候,讓瀘定成為“全國最宜居城市”。境內(nèi)漢、藏、彝、回、羌、蒙、苗等民族,和睦共處,共同耕耘家園,譜寫了一曲“美麗生態(tài)和諧幸福”之歌。春節(jié)期間,本報記者深入到瀘定的田間地里,采訪了蒙、藏、彝、漢等民族,用故事講述了各民族的幸福生活。
春節(jié)來了,推開那扇貼著紅春聯(lián)的門,一個流轉(zhuǎn)了千年的節(jié)日,一次次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無論你是誰,沉浸在家園的懷抱中,不能自已,永遠是一件幸福的事?;蛟S,也只有在這樣一個永遠被紅色和喜悅濡染的日子里,土地才在一年中最單調(diào)的色彩之下,描繪出了家園的真實含義。
春節(jié)來了,記者帶上相機,走在人們用汗水和希望壘筑的田野,走向被春天喚醒的天地,去觸摸這春的節(jié)日,并試著讀懂春節(jié)走過大地時,留下的那些記憶和足跡。
安閑的蒙古人后裔
被春節(jié)的喜慶打扮的瀘定,已能沿河看柳,入村賞花。黃的油菜花,白的櫻桃花,是春的畫筆點染的一幅鄉(xiāng)村油畫。陽光明媚的日子,走向田野,走向一個即將農(nóng)耕的村莊。
村莊叫宜牧,在瀘定話里讀作“尼莫”,是個古渡口,是河谷地帶難得一見的平曠之地。初春的日子,宜牧的土地上已長出淺綠的莊稼,讓人忍不住拍照留念。至今在宜牧村,人們?nèi)阅苎刂影犊匆姴桉R互市留下的索道。
走進宜牧村不為看風(fēng)景,也不為其它,而是要走訪定居在這里的成吉思汗的后裔,看看在春節(jié)這個喜慶熱鬧的日子里,蒙古族的后裔們怎樣過年,不知道他們是否還保留著一些古老的風(fēng)俗,一些讓人驚訝的儀式。
在村口見到了早已等待的董祖信老師,他是當?shù)厝耍煜ぎ數(shù)厝宋臍v史和掌故。董老帶著記者去見成吉思汗的后裔,余土司的后人。
據(jù)考證,居住在宜牧的蒙古族是成吉思汗五世孫鐵木健的后裔,當年為躲避戰(zhàn)亂,避免被紅巾軍滅族的災(zāi)難,改余姓逃到沈村,并稱自己為漢人。后在明朝年間積了軍功,被賜封為沈邊土司,管轄一方土地。
穿過石砌高過人頭的圍墻,走過幾道彎,余土司的老房子盡在眼前。房子是鄉(xiāng)村常見的瓦房,與村子里其它房屋相比較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董老告訴記者,過去余土司家的房子四方四正,恰如一方工整的印章。后來,這枚“印章”在歲月中消失了。
走進安靜的院子,一個三十上下的男子正在與人打川牌。董老告知,這名男子是余土司的后人。仔細打量,該男子并無任何蒙古族體貌上的特征,從外形、語言上早已融入本鄉(xiāng)本土。
在另一位余姓人家,記者見到了余土司的另一位后人余平,他年滿七十,正和一幫老哥門兒在一起曬太陽,打牌聊天。過年對他而言,又是一段消閑的好時光。
當問及他的蒙古族身份,老人家笑了。他說,在他心里已沒有蒙古族還是漢族的概念,如今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好。老人邊說邊出牌,這一把老人輸了。
余平老人把打牌的位子讓給別人,坐過來和我們談話。他說現(xiàn)在子女都長大,家里沒負擔,日子硬是清閑。說起過年,老人說家里并沒有什么特別的風(fēng)俗,和別家一樣,掛春聯(lián),殺豬,吃年夜飯,一切程序都是一樣。在他的記憶里,年幼的時候,每逢過年便要隨家里的長輩到余家祠堂祭祖,去白馬廟燒香。
老人回憶說,祭祖時,豬牛羊不能少,場面大且嚴肅。但那時自己年幼,祭祖時不敢正眼抬頭看,如今只記得須有人抬了刀頭肉上貢,是時祠堂內(nèi)將擂起鼓聲。
董老也說,年幼的自己騎在余家祠堂外的院墻上,見過祭祖的場面。但時光荏苒,祠堂被時光湮沒,祭祖的場面遂成余平及村中很多同齡人的共同記憶。
余平老人說,如今在瀘定的余姓蒙古族后裔,早就不講究這些所謂的規(guī)矩了。大家都忙著奔前程,把日子過好。老人覺得這比什么都重要。
其實這種融合,在余平早已過世的父親余恒久老人身上體現(xiàn)得最淋漓盡致。余恒久愛都古書,書法遠近聞名,每逢春節(jié)四里八鄉(xiāng)的人趕著上門求一幅對聯(lián)。老人常常幾天幾夜為村人趕寫對聯(lián)。在余平的眼里,自己的父親是漢文化熏陶出來的老式文人。
聊起余平的父親,旁邊的幾位老人插話了。一位姓李的老人說當年余恒久老人還手把手教過自己寫毛筆字。另一位辜姓老人則說,這里的很多人家,大都是以前從別處遷來的。老人說他家祖上是湖廣填四川的時候進來的。
原來,安靜坐在一起打牌,享受著春節(jié)時光的一桌人,祖籍都不在瀘定。他們的祖先流落到此,生根、繁衍,而他們自己已和這片土地融為一體,這個叫宜牧的村莊是他們的生死家園。
告別余平老人,走在水泥鋪就的鄉(xiāng)村小路,董老告訴記者融合的過程是漫長的,歷經(jīng)了上百年的時光。在這數(shù)百年的時光里,有過戰(zhàn)爭,也有過流血的爭斗,但最終一切歸于平靜,無論是誰的子孫如今都左鄰右舍地親熱著,大家在一起過春節(jié),放鞭炮,吮咂著濃香的酒,相伴著在宜牧生活一輩子。董老說自己的祖先就曾在余土司家做過長工。
而早年,宜牧原是一片水草豐茂的土地。許多年前,余姓蒙古族第一代土司在這里放牧著牛馬,用牛馬來換茶。同時,又在整個沈村辦學(xué),開辦了學(xué)社取名董館,在海子山開辦了武館。舊時代,這片土地出了文秀才和武秀才,卻都是漢人。
最終,深耕細作的農(nóng)耕生活消融了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涯,春節(jié)安撫著所有流落在此的那些家族后裔們,成為他們共同的節(jié)日,宜牧也成為了他們共同的家園。
在宜牧,春節(jié)像一個巨大的熔爐,把四面八方的人們,把流落散居的血緣,悄悄融合在了一起。陽光下,這個叫宜牧的村莊,仿佛時光才能品味的佳釀,慢慢流溢著,憑借目光才能讀懂的平靜和安詳。
紅火的彝家生活
在磨西,在春節(jié)揮灑的紅色畫幅里,另一個族群帶著火一樣的熱情,揮灑著另一種美麗。
大年初三,記者來到了磨西鎮(zhèn)。對居住在這里,和漢族雜居的彝家人而言,他們一年中要經(jīng)歷三個重要的節(jié)日:火把節(jié)、彝年以及春節(jié)。
在磨西的青崗坪村,在被冰雪覆蓋的山巒眺望著的村莊,春節(jié)來臨的日子,彝家 兒女打開了彝家的美酒,燦爛的陽光搖曳濃烈的酒香,穿上紅紅的彝家服裝,彝家的女兒手拉手跳起舞。
領(lǐng)舞者叫倪阿琴,今年四十多歲。對倪阿琴而言,馬年春節(jié),著實有不少好事,令自己感到由衷的喜悅和幸福。
去年,倪阿琴在山上建了養(yǎng)雞場,養(yǎng)了2000多只雞,由于綠色生態(tài)喂養(yǎng),養(yǎng)雞場飼養(yǎng)的雞,在磨西、瀘定、康定的市場上供不應(yīng)求,而新的一年,這紅紅火火的生意還將繼續(xù)帶來財富。
春節(jié)到來之前,倪阿琴家山下的新房子已破土動工,新修的房子共有三層,足足有十多個房間,每個房間都帶有衛(wèi)生間。在記者欣賞美麗的彝舞之前,曾在倪阿琴的帶領(lǐng)下,粗粗看了一下尚未完工的新房,寬敞的房子,富有現(xiàn)代感的設(shè)計,足以令人對彝家人的新生活感到高興。
談到修房子的初衷,倪阿琴言詞間流露著對親情的眷念和向往。倪阿琴育有4個子女,最小的尚在讀書,其余的都已有了工作。她盼著每個春節(jié),自己的子女都回來,在家里住住,一起團團圓圓。
倪阿琴和丈夫都有不少親戚,在過年這樣的大日子里,登門拜年,迎來送往,人數(shù)不少,房子大些,房間多一些,親戚來了全都能住下。事實上,就僅僅為了居住而言,倪阿琴和丈夫遠不需要修建這樣的大房子,但因為親情,因為春節(jié)以及很多節(jié)日里的熱鬧,這座大房子必須出現(xiàn)在倪阿琴和丈夫的生活里。
然而在春節(jié),進出這個彝族家庭的,遠不止自己的子女和親戚?,F(xiàn)在,倪阿琴的漢族干女兒、干兒子有20多個,在記者采訪的那一天,倪阿琴的一位干女兒,帶著酒和香煙前來拜年。
與倪阿琴這十五戶彝族人家同村的漢族朋友,不僅在彝年,也在春節(jié),歡歡喜喜走進彝家大門,討杯酒喝,拉點家常。維系這種友情的,是互拜干親的歷史和現(xiàn)實。在血緣之外,兩個族群的人們依靠這種特殊的方式,建立了一種牢固的情誼。當春節(jié)來臨,這種情誼發(fā)酵生長的問候和祝福,在貼著紅春聯(lián)的日子,你來我往。
對倪阿琴的丈夫呂東財而言,他不僅舍不得與親人之間的常來常往,尤其放不下與漢族朋友間的這份情誼,他婉拒了兒女們希望他和妻子住進縣城的想法。呂東財說,從自己的爺爺那一輩,互拜干親的歷史就已開始,更何況現(xiàn)在生活條件一天天好起來。
呂東財說自己是個喜歡熱鬧的人,呆在這個村子里,過年過節(jié)那種“鬧哄哄”的歡喜場面總是令自己感到滿足。他擔心,自己住進了城里,會失去這一切。他說,如果失去了這些,家就不像個家了。
在呂東財?shù)挠洃浝铮遄永锏囊图胰丝粗卮汗?jié)、隆重地對待春節(jié),是從自己這一輩開始的。從2000年開始,隨著彝家人的生活漸漸好起來,彝家人過春節(jié)也愈發(fā)熱鬧,不僅貼春聯(lián)、放鞭炮,還要一起吃個團年飯。呂東財告訴記者,因為彝年,因為物質(zhì)匱乏,自己的爺爺和父親那一輩對春節(jié)并不看重。
呂東財?shù)臓敔斒莻€獵人,跟隨祖上的人從涼山到九龍,又從九龍遷徙到磨西,在放狗打獵、驅(qū)趕羊群的生活里,過著漂泊流浪的生活。直到自己父親這一輩,放下獵槍和羊鞭,拿上鋤頭和鐮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漂泊的生活才宣告結(jié)束。從此農(nóng)耕代替了流浪,耕作代替了狩獵和放羊,這一支彝人在村子里安家落戶。
呂東財說,或許從自己的父親選擇農(nóng)耕的定居生活開始,從漢彝之間互拜干親開始,春節(jié)這個曾經(jīng)只屬于漢族人的節(jié)日,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走進了彝家人的生活,成為了自己的節(jié)日,同時,也成為了彝家人記憶中的一部分。
面對新的一年,倪阿琴和呂東財滿懷期待。他們計劃下一個春節(jié)來臨之時,自己和兒女們一起搬進新房。倪阿琴希望,養(yǎng)雞場的生意越來越好;作為村支書,呂東財希望來年好好改造村子里的水,同時,為村民修一個漂亮的村級活動室。呂東財說,只要勤勞、肯干,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當記者告別這個村莊的時候,倪阿琴仍然領(lǐng)著彝家的女兒們認真練習(xí)著彝舞,大年初五這一天,她們將在磨西鎮(zhèn)登上舞臺,為更多人表演。而呂東財則忙著張羅明天的事,明天全家人將在妹妹家團聚,繼續(xù)早已從臘月開始,已為期了十多天的團年之旅。
濃郁的嵐安年味
又是一座山,又是山里的一個村莊,又是一個伸手即可觸摸年的體溫的世界。
走完一條盤山公路,走進一個叫嵐安的村莊,在許多以石為墻,黑瓦作頂?shù)姆孔永铮臼Y(jié)構(gòu)的房屋,承載著春節(jié)里最燦爛的陽光。
除夕來臨之前,當代興林和遠在鄉(xiāng)城、成都工作的兄弟們推開那扇熟悉的木門,這間平日里,放著背簍,掛著鋤頭的屋子,在傳承了數(shù)代人,經(jīng)歷了二百多年的光陰堆疊之后,又循環(huán)般地如期在春節(jié)里綻出放笑聲和活力。
伴隨笑聲和問候,一起涌進家門的,是各種血緣。代興林的嫂子和弟妹,分別來自白族、藏族和漢族。而代興林和幾個兄弟,因為母親的緣故,擁有著一半羌族的血統(tǒng)。新年來了,代興林的弟妹澤仁藏格從拉薩帶回了平安符,給侄女們買來了藏裝。新年來了,這些曾經(jīng)陌生的血緣,因為婚姻,因為過年,凝成一個年年都要回望的家。
當這個家打開大門,與農(nóng)耕相伴而生的新年習(xí)俗,與新年習(xí)俗相伴而來的農(nóng)耕記憶,也推開了新年的大門。
大年三十早晨,天蒙蒙亮,年邁的代治貴第一個起床,穿戴好青布長衫,他以當家人的身份,點起一縷縷青煙,在“燒老鷹窩”的習(xí)俗中,祈求升起的青煙驅(qū)散那些不懷好意的飛禽,希望它們遠離土地和莊稼。
隨后,家人們陸續(xù)起床,張羅一席豐盛的年夜飯。當夜晚來臨,在新年的鐘聲敲響之前,代治貴洗凈雙手,虔誠地走進廚房,在灶臺焚香燒紙,迎接灶神歸來。據(jù)說,在此時,灶神這位玉皇大帝的信使,已復(fù)命完畢,將開始履行玉帝賦予的監(jiān)督權(quán),從而護佑一家人平安。
灶神歸來是一件無比喜悅的事,于是一家人圍坐在火塘邊,就著濃濃的談興,把火塘中燃燒的疙瘩柴撩撥得興旺起來,火越燒越旺,代治貴和家人深信,來年喂養(yǎng)的家禽必定興旺,自己和子孫們也必定好運連連。
除夕之夜的最后一項儀式,在新年的鐘聲敲響之后,終于登場。按照傳統(tǒng),每家每戶聽到鐘聲敲響之后,需要從水井子里搶到頭一桶水。被稱為“搶頭水”的儀式開始之前,一條由人組成的長蛇陣蜿蜒著,連接水井與每個家庭,在敞開的家門里,家人們翹首以待。時光荏苒,如今,渴望搶頭水的人們早已呆在家中,打開自來水管,任新年的活水汩汩流進水缸,滋潤來年的新氣象。
馬年是代興林的本命年,馬年的頭一天,已經(jīng)48歲的他收到一份珍貴的禮物。丈母娘為代興林買來一套紅色的內(nèi)衣,并送給他一個紅包,紅包上歪歪斜斜地寫下一行字:馬年好運來。在初一的早上,代興林的媳婦按照古老的傳統(tǒng),在公公尚未起床之前,給公公送去了一碗荷包蛋。代興林說,在這一來一往之中,年的味道,親情的豐盈讓人倍感富足。
進入大年初二,這份豐盈的親情在請春酒的習(xí)俗中流轉(zhuǎn)起來,從這一天開始,從早到晚,代興林和妻子將輾轉(zhuǎn)在兄弟和自己家中輪流吃席。每天,桌上的酒菜從不離席,席上的話題從不中斷,團圓的氣氛將持續(xù)到大年初五。
對于這個村子里年輕的人們而言,在古老的習(xí)俗之外,他們尋求著另一種年味。帶上酒,帶上新年的心愿,他們走向尚未竣工的紅軍紀念碑廣場,在那里,這些走出了山鄉(xiāng)的年輕人,面對紀念碑灑下一杯酒,醇香的酒溫暖冰冷的石頭,滌蕩出一份滾燙的氣息。
據(jù)代興林介紹,嵐安已經(jīng)沒有活著的老紅軍了,他們早已長埋在這片土地上。但紅軍的后人們并沒有忘懷這些逝去的生命,他們在紅軍紀念碑前敬酒,用歡樂嬉戲的青春之聲,告慰著先輩的亡靈。
轉(zhuǎn)瞬,大年初五來了,回家的人們陸陸續(xù)續(xù)告別,再一次走出家門,他們帶上父母的叮囑,也帶上了誘人的臘肉、自制的香腸、稀有的雪山大豆。無論他們走多遠,年的氣息,家的味道,將繼續(xù)伴隨他們度過離家的日子,直到下一個春節(jié),他們再次回家,再次暢談離家的酸甜苦辣。
記者告別嵐安,卻無法告別那濃郁的年味,家的味道。
老年協(xié)會樂融融
在瀘定縣城長興花園小區(qū),記者敲開了方瑞瓊家的家門,她家的門上貼著紅紅的春聯(lián)。打開家門,客廳里傳來藏傳佛教平安經(jīng)的念誦聲,客廳的長條桌上放著幾個喝酥油茶的茶碗。
方瑞瓊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是漢族,母親是藏族。家里的平安經(jīng)是母親最喜愛的經(jīng)文,這是一段祈福的經(jīng)文,每天念誦經(jīng)文的聲音,總會輕輕掀開每一個安謐的清晨。方瑞瓊的母親相信這會保佑家里人平安吉祥,給更多的人帶來好運。
在方瑞瓊眼里,春節(jié)來了,自己和別家一樣貼春聯(lián)放鞭炮,沒什么特殊之處。唯一不同的是,爐霍縣的退休職工成立了一個老年協(xié)會,她們一家人會在大年夜之前和老年協(xié)會的人們一起提前過年,然后回到各自家中忙著做年夜飯,歡度春節(jié)。
方瑞瓊的母親阿烏原是巴塘人,曾在爐霍工作過,方瑞瓊說爐霍縣退休職工成立的老年協(xié)會,不以地域吸收會員,凡當年在爐霍工作過的人都可以加入。
在老年協(xié)會里,凡遇上各種節(jié)日:春節(jié)、藏歷新年、重陽節(jié)等等,不同地域的人們經(jīng)常聚在一起,做飯唱歌跳舞,一起過節(jié)。
方瑞瓊的敘述讓人浮想聯(lián)翩,那熱鬧的過節(jié)場面在記者腦海里頓時鮮活起來。對方瑞瓊一家人而言,春節(jié)又是一個家人團聚,朋友們再次相聚的好日子,它和別的節(jié)日一樣讓大家都以某種方式聚在一起,延續(xù)著人生中或許是偶然相識于某地的緣分。
方瑞瓊的家在四樓,當記者離開,卻無意間在二樓看見一扇漢藏風(fēng)格混搭的門:門兩旁貼著春聯(lián),但在橫批的位置,卻貼著一張藏傳佛教中的吉祥圖案?;蛟S,在這個記者沒有走進的屋子里,也住著熱愛生活,過得幸福美滿的另一家人。
馬年的暖陽下,廣場是整個縣城人群最集中的地方,孩子們玩耍,老人們?nèi)齼蓛蓽愒谝黄鹆奶煺勑?,熟識的人們在廣場碰頭,互相送上節(jié)日的祝福。
當廣場上響起音樂聲,人們聚到一起,圍著一個大圓圈,跳藏族鍋莊,也跳彝舞和現(xiàn)代舞。圓的歌舞,在廣場旋轉(zhuǎn)起來,它隨時吸納著來來往往的人們,甚至沒能放過好奇的游客。
這樣圓滿的氛圍,讓不少人念念不忘。今年春節(jié)還沒過到一半,扎西便從甘孜回了瀘定。瀘定給扎西帶來的絕不止好氣候。扎西和自己的女兒都喜歡跳舞。老人常常開著自己的奧拓車和女兒一起去廣場。在廣場,在圓的舞蹈中,他們認識了許多朋友,有瀘定本地的,也有其它地方的。
平日里,扎西和一起跳舞的朋友們見了面,大家什么都談,物價、家里的瑣事。扎西說現(xiàn)在大家不僅互相招呼,相互問候,如果自己身體有些不適,幾天沒有出現(xiàn),見了面朋友們會關(guān)切的問起自己的身體狀況。
如今在瀘定,不管是新來定居的人們,還是當?shù)氐睦献簦荚谶@圓的歌舞中相互熟識,手拉手,跳著一樣的舞蹈。
結(jié)語
當記者即將完成這篇文章的時候,時光匆匆的腳步又向前邁開,但無論怎樣匆忙地趕路,無論世界怎樣變遷,新年總會在人們驀然回首之時,送上溫暖和情誼。只要溫暖常在,情誼長存,古老的年終將是一個美滿的圓,它旋轉(zhuǎn)出一個有情有義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里,勤勞樸實的人們用汗水澆灌田野,呵護親情和友誼的人們親如一家。因為春節(jié),因為時空中這個情與愛交錯的時間點,家園會在真實的土地上鋪展開來,繁衍一片桃李芬芳。(記者 唐闖 文/圖)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