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圣潔甘孜·走進北京”系列活動參觀者、參與者
■記者 周華 陳楊 秦松 文/圖
6月7日上午,雨過天晴的北京又迎來了熾熱的陽光,同樣迎來“熾熱”的,還有設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的四川甘孜藏區(qū)發(fā)展成就暨旅游圖片展、四川甘孜藏區(qū)精品文物及非遺項目展演主題展區(qū)。
參觀者:甘孜風光太美了
當天正值周六,上午9時剛過,就陸續(xù)有北京市民前往北京民族文化宮參觀。
“母親您看,畫面上的是跑馬山、康定城,有名的《康定情歌》就是從那里唱響全世界的;這就是瀘定橋,當年紅軍就是從這里跨過大渡河,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正門大廳的兩邊,兩面LED顯示屏正在播放宣傳甘孜州的風光片,一位中年人正在向頭發(fā)已 經花白的母親講解畫面的內容,這位中年人就是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設計制作部的姚武彬。
姚武彬告訴記者,今年國家民委開展了“紀念《民族區(qū)域自治法》頒布實施30周年·全國民族自治州成就展”活動,甘孜州是本次活動中第三個進入民族文化宮進行展出的市州。他告訴記者,作為一位民族工作者,自己雖然沒有到過甘孜州,但卻了解甘孜州博大精深的文化,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吸引更多的人關注甘孜、關注民族地區(qū),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從而助力民族地區(qū)的旅游大提升、大發(fā)展。他還告訴記者,自己同許多北京市民一樣,非常向往甘孜,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到甘孜看一看。
在四川甘孜藏區(qū)發(fā)展成就暨旅游圖片展主題展區(qū),一對正在充當“導游”的夫妻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里是牛背山,這邊是貢嘎山,從每一個方位去看貢嘎山,其視角效果都不一樣。”
從他們的講述中,記者發(fā)現他們對貢嘎山的熟悉程度,已經超過了一些州人。于是,記者決定一定要采訪一下他們。通過蹩腳的普通話,記者才知道這對夫妻中男的叫萬來祎、在人保財險工作,女的叫王柳、在北京東北旺中心小學工作,他們不但與甘孜州有緣,而且與記者所在單位一位叫德欽翁姆的同事還是朋友。從2005年開始,每年寒暑假,他們都會到甘孜州旅游觀光,目前已經十上高原。
“甘孜風光太美了,特別是在大城市生活久了,更希望有機會出去透透氣,甘孜是不錯的選擇。我們每次都是自駕出游,到過康定、新都橋、甲根壩、雅哈,還圍著貢嘎山轉了兩圈,曾經兩上牛背山,目前除了石渠、德格外,甘孜州的其它縣我們都去過。今年7月,我們還要到甘孜去。”夫妻倆的一席話,讓記者十分吃驚,也佩服這對夫妻的執(zhí)著。他們還告訴記者,如果甘孜州的硬件服務能再好一點就好了,今年春節(jié),他們自駕車到康定旅游,因為爆胎和假期,所以遇到了很大麻煩。當記者問及是通過什么渠道知道活動的消息,他們告訴記者說:是通過康巴傳媒網。
在活動現場,一位年近花甲、但又不愿接受采訪的阿姨同樣引起了記者關注,她每到一個展區(qū),都會不停地按動快門。通過間接對話,記者發(fā)現這位阿姨也是甘孜通,她曾經通過自駕的方式,從川藏南線到過拉薩,還準備再走川藏北線呢。
據了解,6月7日,本次活動的主辦方還把展區(qū)“搬”到了北京西單廣場,這種室內室外相互補充的展出方式,已經吸引了上萬名北京市民參觀,活動的影響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參與者:為了讓精彩繼續(xù)上演
在四川甘孜藏區(qū)精品文物主題展區(qū),州博物館副館長潘敏的聲音都有些沙啞了,這是因為講解時說話過多造成的。潘敏告訴記者,一次性組織200余件州博物館和石渠俄熱寺、理塘長青春科爾寺收藏的珍貴文物到首都展出,在我州還是第一次,其中還包括明成祖永樂十一年封誥、明宣宗宣德元年四月十八日誥命和有300多年歷史的、全球唯一的一頂“百虎”帳篷等。所以,自己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好好向首都人民介紹這些來自康巴地區(qū)的珍貴文物。
在非遺項目主題展區(qū),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展覽區(qū)人頭攢動,一位頗有“文藝范”的學者正在選購版畫,從他選購的情況來看,記者發(fā)現他是一位專業(yè)人士,于是便與他攀談起來。這位學者名叫鄭作良,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版畫院常務副院長,除此之外,他還擁有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館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館原收藏部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等多個頭銜。當記者問及為什么會選購藏族版畫時他說,藏族版畫始于唐代,這兩幅作品線條流暢、構圖巧妙、雕工細膩,頗有唐代遺風,藏族的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一名版畫家,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去研究、傳承、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說到這里,他馬上從參觀者變成了參與者,用藝術家的眼光,向在場的觀眾介紹起了藏族雕版及版畫的獨特之處,一時間使展覽現場擠得水泄不通。
此外,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人降加告訴記者,這兩天他已經售出了7幅作品。而在德格藏文書法展區(qū),著名藏族書法家嘎多老師正在當眾揮毫。在藏族藥泥面具制作技藝展區(qū),非遺傳承人四龍降澤已經收獲了一萬多元及兩筆訂單。
與其它參展的非遺項目一樣,白玉河坡藏族金屬手工技藝、阿西土陶燒制技藝、藏族噶瑪嘎孜畫派、甘孜州南派藏醫(yī)藥、藏族牛羊毛絨編織技藝的傳承人都在忙碌著,他們的臉上寫滿了喜悅。
作為參與者,不得不說的還有另外一個群體——活動所有工作人員。頂著烈日進行協調,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帶隊領導們忙得不可開交。此外,總協調人、綜合協調組、宣傳組、成就展示和旅游推介組、文藝展演組、后勤保障組均各就各位,大家每天能見面的地方,除了就餐的華商食府、就是在展區(qū)、在各自負責的崗位上,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辛勤勞動,才保證了各項活動順利進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動還引入了志愿服務。6月5日,川渝學聯包括藏族學生代表在內的13名志愿者參與了啟動儀式志愿服務。6月7日,記者就在現場采訪到了兩位來自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志愿者——王旭、何焱,他們都是無償為本次活動提供服務的,主要是在展區(qū)引導人們參觀等。
……
活動還在繼續(xù),精彩還在上演。相信有眾多的參觀者和參與者,本次活動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甘孜一定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