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6月29日
◎鄧知
這是一種山水無法阻隔的愛,這是一種語言無法表達的情,這種愛,血緣無法比擬,這種情,親情無法超越。
從磨西鎮(zhèn)順山腰旋而上,行7公里多路,一個幾乎手可觸摸藍天白云、紅旗迎風招展的山崗便是摩崗嶺村。在可一覽眾山小的村口,一位皮膚黝黑、精神矍鑠的老人正和幾個村民在交談,老人的手不時的從不同角度指向遠方,村民們的目光也隨著老人手指的方向轉移,還不時的點著頭。這位老人,就是被摩崗嶺人稱為“家里人”的甘孜州離退休干部瀘定聯(lián)絡站黨支部書記——羅友華。
要啃就啃掉“硬骨頭”
2017年初,州委老干部局在離退休干部中開展“我為脫貧攻堅出份力”活動,發(fā)出倡議鼓勵全州離退休干部主動融入大局,為全州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獻智出力、發(fā)揮余熱,得到廣大離退休干部的積極響應。
收到倡議書當天,羅友華召集幾名支委成員召開會議,議題只有一項就是選定結對幫扶村。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圍繞“交通是否便利?”“身體能否吃得消?”“幫扶能否達到效果?”等展開了熱烈討論。此時,羅友華的心像滔滔大渡河水一樣難以平靜,他說:“摩崗嶺條件最艱苦,他們最需要幫助,我們助力脫貧攻堅不能去做錦上添花的事,而要去做雪中送炭的事,要干我們就要集中力量去幫扶最窮、最苦的老百姓,要啃就要啃掉最硬的骨頭,這才是我們共產(chǎn)黨人的本色?!睅头鳇c定下來后,羅友華先后3次組織支委成員和部分離退休黨員赴摩崗嶺村進行考察調研。摩崗嶺村是純粹的高原山村,零零散散住了58戶人家268人,其中,彝族就有257人,是個典型的彝族聚居村,世世代代以種地為生,貧困戶達41戶,占全村戶數(shù)的71%。至2016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860元,2015年才修通公路,是全縣最后一個通公路的地方,所以當?shù)亓鱾髦痪渌渍Z“再窮不要生在摩崗嶺,有女兒不要嫁到摩崗嶺”。摩崗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羅友華帶領支委一班人在這片饑餓而貧窮的土地上轉了一遭又一遭,心頭像壓了塊石頭……通過一次又一次入戶走訪、實地查看、座談討論,他們認定了這樣一個理:在脫貧攻堅大會戰(zhàn)中,摩崗嶺遇上了千載難逢的發(fā)展機遇,政府一定會投入大量資金帶領彝族同胞走向脫貧奔康、共同富裕的道路。他決定從實際出發(f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威望、人脈、經(jīng)驗優(yōu)勢,積極向各級黨委政府建言獻策,力爭使投入實現(xiàn)最大效益。
要幫就幫在“點子上”
怎樣才能在此次助力脫貧攻堅戰(zhàn)役中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作用、有所作為?經(jīng)過支部認真討論、精心分析,建議相關部門支持磨西鎮(zhèn)摩崗嶺村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提供科學養(yǎng)牛、養(yǎng)羊技術;建議該村積極發(fā)展高產(chǎn)量核桃和有規(guī)模的花椒種植,采取“企業(yè)+農(nóng)戶”模式,在摩崗嶺村試種木耳、白芨、重樓。積極協(xié)調海螺溝管理局、鎮(zhèn)黨委政府,以紅色旅游、茶馬古道、彝寨風貌為載體,謀求旅游業(yè)發(fā)展門路。得到鎮(zhèn)黨委政府認可,受到村民的一致?lián)碜o。很快,鎮(zhèn)政府投入資金改建了引水管道,解決了人畜飲水和產(chǎn)業(yè)用水的困難,徹底告別了“洗完臉的水用來洗腳,送禮不送錢物,只送兩桶水就行”的現(xiàn)狀,并確定該村為觀景村,納入海螺溝景區(qū)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確定5家農(nóng)戶為政府補助建房接待游客,確定改造用電線路,幫助無房戶建房等。
羅友華深知,不掉下一家、不落下一人才能算整村脫貧,他和幾位支委成員商量后決定集中力量幫扶最窮的人,當?shù)弥迕癜⒘_克和另外一名貧困戶無住房時,黨支部立即在離退休干部中組織募捐活動,共籌資金20300元,并向當?shù)攸h委政府爭取政策和資金,于2018年徹底解決了兩戶無住房戶的住房問題?!芭瘟藥资辏@下終于有了自己的新房子,其實我早就想修房子了,但實在沒有能力,張羅完4個孩子上學的費用,家里就沒有多余的錢了,感謝共產(chǎn)黨、感謝老干部,我一定要自力更生,積極加入養(yǎng)殖業(yè)合作社,住上了好房子后還要過上好日子,教育子女要懂得感恩?!闭驹谛路壳暗陌⒘_克止不住熱淚盈眶。
要愛就愛在“骨子里”
“摩崗嶺的村民們好不好,他們還需要什么呢?” 這是羅友華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心中常念的一本經(jīng),村里有多少畝地,貧困戶家有幾個人,養(yǎng)了幾只羊他了如指掌,然而自己的孫兒考試考了多少分,自己的退休金是多少錢,他經(jīng)常答不上來,少不了被家人“埋怨”。
“我腿腳不便,今天有專家來上門給我看病,還給我送藥,真是太好了,共產(chǎn)黨真是活菩薩啊?!蹦弾X村86歲的彝族老人王金蓮老阿媽緊緊握住羅友華的手久久不愿松開。2017年9月,黨支部組織醫(yī)療小組進村為村民義診,在為60歲以上老人體檢中,檢出了多名高血壓、糖尿病病人,為他們免費發(fā)放了藥品,并為貧困戶送去了臘肉、衣物等生活物資。羅友華大哥是我們村的“家里人”,他愛我們真是愛在“骨子里”了,每次春節(jié)和彝歷新年,他都要來慰問我們,給我們帶豬肉、大米、清油,村民阿羅克說起羅友華對村民的“愛”時感慨萬分。
“心中為念農(nóng)??啵锶缏勷噧雎暋?。四個春夏秋冬的一千余個日日夜夜,羅友華的腳印深深地留在了摩崗嶺村每戶“貧困戶”家里。四年來,貧困戶的大事小情都牽動著羅友華的心。進村入戶訪貧問苦已成為了一種習慣,解決貧困戶的困難已成為了一種信念,拔掉摩崗嶺村的“窮根”、摘掉摩崗嶺村的“貧帽”成為了一種目標。他把貧困群眾當親人,帶著群眾干、講給群眾聽、干給群眾看,用心用情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摸底調研、走訪慰問、政策宣講、送醫(yī)送藥、科技扶貧、噓寒問暖、解決困難訴求等一幕幕生動場景,無時無刻不演繹在那歷經(jīng)千年風雨的高山彝寨,縱使風吹雨打、縱使嚴寒酷暑、縱使山高路遠,也阻擋不住摩崗嶺村村民脫貧奔小康的堅實步伐。
摩崗嶺村于2018年成功摘掉貧困“帽子”,但羅友華要做的事還很多很多,因為羅友華心里有一幅美麗的畫卷,他要為摩崗嶺制作一份集紅軍長征、茶馬古道歷史和優(yōu)美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旅游宣傳冊,讓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緊緊的包圍著、浸潤著這個小山村,要讓摩崗嶺的鄉(xiāng)親們跟全國人民一道共同奔向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