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21年03月03日
◎新華社記者 周相吉 盧宥伊 康錦謙
2月26日是藏歷新年的花燈節(jié),76歲的澤仁拉呷除了點燈籠供佛喝酥油茶,還準備張羅一桌團圓火鍋。
吃火鍋的時候很熱鬧,而且渾身都暖乎乎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龔埡鄉(xiāng)雨托村的脫貧戶澤仁拉呷說,每當兒子女兒回來,全家人就會在嶄新的藏式新居二樓小陽臺吃火鍋。這是這位脫貧老人的新愛好,她最喜歡涮的菜,是速凍的海鮮丸子,買到這些食材已經(jīng)很方便。
然而這一切在2017年以前,還不可想象。
雨托村,在藏語中意為綠松石上的村落。在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啟動前,這個小藏寨鑲嵌在海拔3700米的高山險壑中,如同未開采的綠松石一般,堅硬而粗糙。
藏寨村民依山零星而居,高山氣候惡劣,氧氣稀薄,土地貧瘠。澤仁拉呷回憶,山上的日子漫長卻忙碌,一家四口竭盡全力地勞動,地里一年四季就只能長點青稞。冬天的高原更是難挨,村里沒有電也沒有路,寒風直直地往土木結(jié)構(gòu)的老房子里灌,用水也得在天寒地凍的山間蹚一兩公里,在結(jié)冰的山溝里一點點鑿取。
即便如此,澤仁拉呷也很少下山。去縣城的山路太曲折了,短短18公里,要天不亮就出發(fā),在懸崖邊上騎上一天的馬,深夜才能歇腳。
2015年,村里來了個第一書記,是個二十歲出頭的娃娃。澤仁拉呷聽去接他的村民說,新來的第一書記膽小得很?!吧仙铰飞?,村里人的摩托車在懸崖邊邊上飛,干部小伙子就把他的腰緊緊摟住,眼都不敢睜開。”這小娃娃能帶領(lǐng)我們脫貧?
還真的可以。
雨托村不通電話,村民文化程度也低,第一書記白馬仁真和村里的黨員干部就把雨托村四散的土坯房子走了個遍。他忍著恐高,一趟趟的上山下山,把村民的醫(yī)保、低保證明一一辦好;村里辦起了農(nóng)民夜校,大家學了不少農(nóng)技知識。
2017年,白馬仁真帶來了新村、新居的圖紙,說是要把整個村子搬到山下去。下山去,住哪里,吃啥呢?祖祖輩輩在崇山峻嶺上生活的澤仁拉呷和老鄉(xiāng)們又猶豫了。
但白馬仁真很耐心,拉著澤仁拉呷反復嘮嗑,還帶她下山去看了看新修的兩棟“樣板房”,漂亮極了。山下的新村挨著金沙江,土地肥沃。白馬仁真指著江邊一片土地說,以后這一片都是村里的產(chǎn)業(yè),不僅能種土豆,還要種核桃和桃子,而且要現(xiàn)代化管理,不用擔心野豬拱了菜園子。
經(jīng)過兩年的奮戰(zhàn),如今的雨托新村,一排排藏式新房錯落有致,一盞盞路燈別致明亮,一條條村道寬敞整潔,家家戶戶的自留地里開滿了土豆花,處處春意盎然。
搬到山下,交通方便了,澤仁拉呷的兒子去縣城打工,帶回了許許多多新鮮玩意兒,其中就包括兩鼎銅火鍋和一個電飯煲。白馬仁真介紹,吃火鍋涮凍丸子現(xiàn)在是個挺時髦的事兒,如今家家戶戶都能方便地買到凍丸子。
火鍋咕嘟咕嘟冒著熱氣,澤仁拉呷夾了一筷子蝦餃。她說,共產(chǎn)黨把雨托村的“綠松石”打磨出來了,這石頭現(xiàn)在能夠保佑平安,帶來幸福。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