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3年11月09日
◎吳明剛
碉樓的結構
魚通碉樓簡稱“五連蓋”,因其樓高5層而得名。是一種以石為主、石木結構的建筑物。碉樓四周由下至上全部用亂石砌墻,室內用圓木作柱、作梁進行支撐,各房間用木板分隔。樓高5層,其中,底層在地下,為負1樓,地面建筑只有4層。墻體厚度約0.6米,外墻從下而上略有收分;內墻用黃泥、白色自然土料或石灰糊墻,墻面光滑明亮。樓層間高約2.7米,每層樓面用橫梁(大梁)、小梁、樹枝和混泥筑成,厚度約為0.5米。樓層之間用木梯連接。每個房間在墻壁上開有小窗,窗口呈方形喇叭口狀,內大外小,與嘉絨地區(qū)的碉樓相似,有通光透氣和戰(zhàn)爭防御功能。房頂是漢式人字形坡屋頂,舊時多用瓦板蓋頂,瓦板用杉木制成長約1—1.5米,寬有5至8寸;現(xiàn)一般通用小青瓦蓋頂。房頂為人字形,雙向走水,屋檐向外伸出墻體約0.5—1米。所有建筑材料為天然泥石和樹木,均可就地就近取材。因房屋高大,形狀如碉,兼具碉的防御功能,故也稱之為碉房或碉樓。
碉樓的功能與分區(qū)
魚通人的碉房是一個生產(chǎn)、生活的空間,也是一個多功能綜合建筑物,功能十分齊全,分區(qū)也十分明確。
魚通碉樓的生產(chǎn)活動區(qū)有二,一是養(yǎng)殖區(qū),二是晾曬區(qū)。
養(yǎng)殖區(qū)在地下一層,為地下室。由于地下室無窗,無采光,故稱“黑圏”。黑圈一般有兩間互通,保暖性能和防盜性能良好,有利于牲畜過冬和牲畜安全,深受魚通人喜愛,是魚通人最重要的傳統(tǒng)養(yǎng)殖方式。但黑圈通風性不好,不利于牲畜生長,故許多人家又在院壩內、黑圈旁挖一下沉式地圈,稱“敞圈”。敞圈與黑圈處于同一水平線上,與黑圈互通,牲畜可以在黑圈和敞圈之間自由活動。敞圈不僅改善了采光和透氣性能,而且也增大了飼養(yǎng)空間。近年來,也有人家在院壩內正宅旁建一耳房作畜圈,用于圈養(yǎng)家畜、家禽。
晾曬區(qū)有兩處,一為底層地面院壩,二為平房頂部。魚通人的碉房建到4樓時,整個建筑向后收縮,后半部繼續(xù)往上修建。前半部即經(jīng)堂前建成曬壩,成為3樓的平頂,是收獲季節(jié)晾曬糧食的地方。平房四周建有低矮圍墻,稱“女兒墻”。
生活區(qū)主要分布在地面1、2、3、4個樓層中。由活動區(qū)、居住區(qū)、貯存區(qū)等構成。
地面1層為活動區(qū)。該層劃分為兩大區(qū)域。進門為大廳,是家人活動中心,也是待客之處;大廳后面是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一般用作主人居室或貯藏食物。大廳內無物理隔斷,但習慣上以中柱為界劃分為兩區(qū)。一是廚房區(qū),炊事用;二是活動區(qū),待客、聚會、吃飯、取暖都在這一區(qū)域。廚房區(qū)內設置有灶、水缸、佛龕。中柱一線到大門旁的墻壁處,為世俗空間,這里有外來的灶,還有壁櫥或壁架。灶進入魚通的時間不很長,與漢族移民進入當?shù)赜嘘P。壁櫥或壁架,做工精細,繪以各種鮮艷的圖案??繅μ庍€有水缸。進大門的右邊是雞的棲息位置,下有一個排泄口,直通地圈,方便喂養(yǎng)牲畜。
居住區(qū)設在2樓和3樓,即地面1層和2層。1層大廳后面的房間是主人的居室和貯藏室。2層的房間一般是女子居室和客房以及貯藏室。
貯存區(qū)散布在地面各樓層中。小麥、玉米、土豆等糧食一般貯存在1、2層,用木柜收藏。豬膘掛在第3層,與經(jīng)堂相鄰房間。第4層即頂層稱竹樓,一般用來堆放雜物。
碉房的修建
魚通人碉房的主要建筑材料是亂石、泥土和木材三類,均就地、就近取材。
亂石是砌墻的最主要建材,多取自自家土地或周邊荒山、荒地。石塊大小不一,各有用途。一般說來,砌墻時所使用石塊的大小以多砌匠雙手能抱起為佳;較大的石塊需由砌匠或石匠用錘子擊碎分解后使用;小石塊多用于墊塞大石塊之間的空隙或鋪來墻面。
泥土多取自建筑現(xiàn)場,用水調和后用作石塊與石塊之間的粘連之用。
木材主要用作梁、柱、窗、房間隔板等。所需木材均為杉木,需要從離家較遠的原始森林中采伐運回,采伐和運輸都十分艱難。其中梁木對于魚通人及其碉房來說具有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作用。
梁木魚,是整個碉房建筑中最大的材料,一般長約8—9米,直徑約50厘米至60厘米不等,重約2—3噸,比眾所周知的“大材”中柱還要長、還要粗,屬于建材中的龐然大物。所以在漢語中,魚通人稱之為大梁。魚通人之所以選擇“大材”作梁,主要基于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大梁是放置在房頂最高處水平方向連接墻與柱的橫木,空間跨度較大,需要有較大承重力。二是在魚通人的觀念中,大梁越大越好,越大越能彰顯房主的經(jīng)濟實力和社會地位。因而,每戶人家在建房時,總是費盡心思、費盡全力到原始森林中去挑選一件自己滿意的梁木。
一般說來,一座碉房至少都需要兩根大梁。其中一根壓中柱頂部的閣擔上,因中部位置中有中柱支撐,所以該梁不需太粗。另一根大梁則用在中柱至大門之間,即堂屋的上空。由于該位置是一個大跨度空間,且空間高度達6米左右,其頂部需要修筑曬壩,大梁需要對曬壩較厚的泥土、砂石和石灰或水泥等重物進行支撐和承載,因此該梁是一根舉足輕重不可缺少之“大才”,各家各戶對此梁都極為看重。
梁木越大越好,但運輸難度也更大。為了減輕梁木的重量,減少運輸中的難度,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先將砍伐后的梁木劃到谷底,并剝去樹皮晾曬一段時間。為了保證運輸中的安全、順利,運梁木回家時要請“公嘛”先測算好吉日。由于魚通人大多居住在半山腰,從山里運回這件大料,沿途都是山溝、河谷,坡坡坎坎,且山路崎嶇狹窄,不能使用機械運輸,只能靠人力拉回。拉梁木前,要先在梁木的兩端用斧頭砍出牛鼻孔(兩個洞),用來固定(拴條)大麻繩或藤編繩。準備好滾桿、撬棍等輔助工具。拉梁木的這一天,要找本村或外村上百個強壯的男勞力,選擇一個有經(jīng)驗、聲音洪亮,且風趣幽默的人來喊號子,他既是領號人,又是總指揮。喊號人不僅要了解山勢地形,能掌握梁木的走向,根據(jù)山形、路況掌控大梁的路徑和平衡大梁節(jié)奏的快慢。在領導人的指揮和引領下,號子聲和回應聲在深山峽谷中不停地回蕩。上百人齊心協(xié)力將大梁運到主人家中。艱苦的條件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磨練了魚通人的意志,造就了魚通人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精神品格。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