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明清兩代沈邊地區(qū)的歷史

甘孜日報    2022年04月22日

◎董祖信

沈村的過去現(xiàn)在

沈村從遠古至唐宋到明清,東西有蜀西古道,即后來人們所稱的茶馬古道,往東直通雅州和蜀郡成都,往西可抵廣袤無垠的旄牛徼外;南北有康寧古道,當?shù)厝朔Q“下河道”, 往南可到建昌(今西昌)和云南,往北可達丹巴、金川等地。明清兩代均為沈邊土司駐牧地。聽前輩人講述:明清時期的沈村,東有白馬祠(即今白馬廟),南有陽司廟和寧遠寺(后改為學校),西有三官樓,北有八角樓。一條正街分上堡子、中堡子和下堡子。上堡子有藥鋪、商店、旅館;中堡子有土司余老爺家的祠堂、楊副爺?shù)淖唏R轉角樓別墅和各類商鋪;下堡子有余土司的上衙門、下衙門、易頭人的豪宅和董館(相當于今之學校)并雜有茶房、酒店等。四條巷中均有一些店面,中街巷子下邊鄰近上衙門處有官店,專供達官貴人及“使命之往來,郵傳之絡繹” 者住宿。官店前面,八角樓西南側是寬闊的塔子壩,這便是古代茶馬互市的交易處,足以容納數(shù)百旄牛和筰馬。塔子壩南側有藏式白塔,白塔南側便是恢弘千年的茶馬古道。白塔西側是三官樓,據(jù)說三官樓高大寬敞,是歷史上藏、漢物資交流的場所,后被入侵者焚毀。本人近年多次登上沈村南端寨子包頂?shù)墓耪z址,晀望筰都沈村和宜牧古渡,撫今思昔,曾留詩一首——《古寨懷古》:

寨子包望大渡頭,只見河水不見流。

筰國平疇種黍稻,宜牧筰馬與牦牛。

茶馬互市塔子壩,物資交流三官樓。

華羌自古一家親,同舟共濟固金甌。

沿白塔南側的古道西下一里許,便是“千古長河第一渡”——沈村宜牧古渡,為舊時華羌共濟之處。而今是“古渡尚存無船泊,天塹難越有橋通。”交通更加便捷。

“一條正街四條巷”的沈村古堡,位于大渡河東岸距河100多米高的臺地上,東倚海子山,西臨大渡河,南靠寨子包,北有慧蜂河,寨子包的南側和西側為陡峭的絕壁,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秦以前為羌、旄部落古筰國,秦為筰都縣,漢設沈黎郡,唐置大渡縣,廢縣后仍留兵戍守,史稱大渡戍。唐僖宗乾符二年,西川節(jié)度使高駢又于戍所筑大渡城。宋代,太祖玉斧劃界曰:“此外,吾不有也?!鄙釛壛舜蠖珊游靼兜拇笃恋?,但大渡河東岸的沈村,仍為中原王朝的疆土。明清兩代均為沈邊長官司駐牧地。

解放后,沈村為興隆鎮(zhèn)一行政村。公社化為興隆公社沈村大隊,轄五個生產(chǎn)隊。建鎮(zhèn)后,為興隆鎮(zhèn)沈村。前幾年,行政村改自然村,沈村被分作三個自然村。原沈村五組為烏支索村,原大田壩一、四組被定名為沈村,原沈村二、三組,即有千年悠久歷史的沈村,漢時沈黎郡、唐時大渡縣治,明清兩代沈邊長官司駐牧地,被莫明其妙地改名為“堡子村”, 致使今天的一些文人雅士,訪古探秘到了現(xiàn)在的“沈村”, 找不到當年的土司衙署、白馬古塚、古寨遺址、茶馬古道、宜牧古渡和古老民居,……,無功而返。有人還認為筆者吹牛撒謊,其實這是“張冠李戴” 所造成的。筆者就曾先后帶領中央電視臺“中華民族” 欄目組編導矯捷、重慶電視臺劉均、《四川法制報》龔伯勛老師、《甘孜日報》楊丹叔老師等前往千年古堡——沈村尋訪參觀。

著名藏學家任乃強先生在《民國川邊游蹤之瀘定考察記》第四十八節(jié)中寫道:“自龍巴鋪突興,道改,而后沈村集市移;土司廢,而后沈村寂也?!钡闹兴岬降墓袍E遺址,有的保存完好,有的殘存,有的地址、地名尚存,建筑已不復存在。


  • 上一篇:榆林宮
  • 下一篇:春日書

  • 本文地址: http://onlinemedicineuae.com/html/wh/xkbrw/7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