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格薩爾藏戲表演藝術風格特點

甘孜日報    2019年04月26日

       ◎益邛

      格薩爾藏戲是在傳統(tǒng)藏戲的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和相關文化藝術元素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有著獨特風格的戲劇形態(tài)。其劇本為《格薩爾王傳》原著提煉加工而成。格薩爾藏戲雖然吸收多種文化藝術元素,但它并非顛覆或解構北派藏戲,仍然保持了北派藏戲的表演藝術風格。

       如臺上演員的排列方式:左右兩排相向排列而坐或站立式;其上方為王、臣席位;兩邊站立守護將士或王妃。表演主角出列走到兩排中間進行說唱表演,向大王稟報時,右膝跪地,雙手合十;亮相時,走到前臺左手插腰,右臂斜舉上方,兩眼平視前方。演員的步伐為闊步,向前抬腿,兩腳尖向外緩緩起步,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向前后擺動,入坐為半跏跌式;道白、對白聲腔和部分音樂伴奏保持了北派藏戲風格。舞步仍然沿用了北派藏戲的“黃牛撒尿步”、金剛舞步等傳統(tǒng)表演法。

      北派藏戲演員的模仿動作、情感表達、音樂、對白等幾乎是無修飾的帶著生活的直接性,具有一種原始、質樸的感染力。格薩爾藏戲在北派藏戲的基礎上,不僅豐富了表演技巧,還融入了現當代的一些演技,注重把語言藝術表現于物質的舞臺。一方面通過演唱渲染劇情,另一面也不忽略演員外在的行動,用肢體語言表達劇情,在二者的結合上表現人物內在的激情。

      格薩爾藏戲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意識明顯增強,用服裝、道具、動作、化妝、唱腔、表情以及個性化語言塑造人物的個性。如戲中的總官阿尼查根從化妝、唱腔、舉止表情等方面表現出雄才大略、沉穩(wěn)可敬的形象;而叔父晁通從演員的選擇和表演技巧給觀眾以陰險狡詐、見利忘義的印象;格薩爾哥白面賈察大將則表現出一副直爽坦蕩、英氣逼人的形象;晁通和阿柯的對白中吸收了一些調侃幽默之趣和嘲諷詼諧之趣的新的藝術成分。

      格薩爾藏戲本身是對傳統(tǒng)八大藏戲的一種超越,傳統(tǒng)藏戲是以文人文學作品為依據改編的戲劇,而格薩爾藏戲劇本源于民間文學,它具有獨特的語言風格,精美而豐富的史詩語言是人們對格薩爾藏戲投注的又一大興奮點。它本身具有表演的藝術特質。因為格薩爾是說唱的敘述體。說唱藝人戴上特制的說唱帽,身邊掛格薩爾唐卡畫,用優(yōu)美而質樸的歌聲和神態(tài)以及表情的變化,表現故事中的各種人物復雜心理和不同形象。

      格薩爾藏戲保持了史詩的語言特色,曲多白少,以唱腔和身段演繹劇情,以敘事的詩性結構、唱詞的音樂結構,組合成格薩爾藏戲一種獨特的舞臺風格。格薩爾藏戲的音樂結構由兩部分構成:一是伴奏音樂;二是說唱部分。伴奏樂器使用寺廟少量打擊樂和笛子、二胡、六弦琴等。其曲調保留了北派藏戲的一部分,同時還吸收了一些民間歌舞的音樂元素。其節(jié)奏輕快,旋律高低起伏不大,平緩自如。

      有人把南派藏戲唱腔比喻為“京劇唱腔”,北派藏戲唱腔比喻為“昆劇唱腔”。格薩爾戲中的不同人物均有不同的唱腔。史詩中的唱腔、曲調還有一定的區(qū)域性差異,但其曲名在史詩中是固定的。從曲名中,人們能體味到包涵人物性格和情感的音樂節(jié)奏及歌曲美感。如格薩爾王的“威震集會場歌”“永恒長壽歌”;王妃珠牡的“九清六變歌”“賈察潔白六變歌”;阿尼查根的“輕緩悠長歌”;丹瑪大將的“塔啦六變歌”等都帶有個性化的曲調。

      格薩爾藏戲舞臺表演動作則采用了傳統(tǒng)藏戲、民間雜耍以及民間歌舞、寺廟樂舞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舞臺表演風格。其主要表現在說唱時的個體表演動作、群體舞蹈、群體乘馬走步舞蹈、個體出臺舞步,還有武打動作、騎戰(zhàn)動作等,具有一定的程式規(guī)制,以營造一種戲劇特質的意蘊。此外,格薩爾藏戲還沿用了布景、燈光、道具等,以提升戲劇的表現力和審美感。其服飾精美,裝扮華麗,道具豐富多彩,演出服裝多用綢緞制作。其服飾參照古代藏族戎裝和格薩爾史詩中所描繪的內容,富有創(chuàng)意地制作胄、鎧甲、金、銀甲、戰(zhàn)袍、全身甲、無臂甲、氅披、手兵、寶劍、弓箭、獸壺、盾牌、馬鞭、矛等道具。根據劇情需要,一些格薩爾藏戲中還用上了寺廟樂舞面具。


  • 上一篇:送親
  • 下一篇: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