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上梁史話(一)

甘孜日報    2018年05月25日

       ◎鄧明前專欄

       過去,深居大山溝谷瀘定鄉(xiāng)間農(nóng)戶,他們“背太陽過山”,辛勤勞作到中年,最大的心愿是建一向(俚語,指幢)屬于自己的穿斗號四列三間,上大梁的大瓦房。這種柱子與柱子之間用榫卯相連接,形成一個整體框架,榫卯結構本身有一定空間和韌性,前后左右,上下一旦擺動不會輕易脫開,排列前后左右對稱平衡,所以能有效抗狂風地震。

      房屋后山及左右側砌上石墻封住房屋三面,冬暖夏涼,殺年豬便于風干臘肉,更是安居樂業(yè),勤勞富有的象征。有人計算過,修一向穿斗房屋,要用150件大小立柱、穿方,累計15方左右木料。雖說就地上山取材,“一木出林,萬木遭殃”,看是造價低廉的傳統(tǒng)建房模式,卻被歷史證明不利生態(tài)保護,威脅自然環(huán)境安全。

    1998年國家下達禁伐令,實施“天保工程”后,瀘定城鄉(xiāng)建房改用水泥、鋼筋、碎石現(xiàn)澆柱梁屋面。用塑鋼玻璃取代木材裝修裝飾門窗。穿斗傳統(tǒng)上梁的建筑在鄉(xiāng)間漸行漸遠,被現(xiàn)代建筑材料淘汰。今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六日,瀘定縣興隆鎮(zhèn)銀廠溝郭姓人家,用禁伐前儲備的圓木方料,建穿斗新房。請家居龍巴鋪后山64歲的徐正榮木工師傅掌墨上梁。上梁那天,如“一石擊起千層浪”四鄰親朋好友,附近村民二三百人,早早趕到郭家趕禮道賀,幫忙上梁,搶梁包喜果。沖著一場還原傳統(tǒng)上梁祀福儀式,鄉(xiāng)親們來看熱鬧。

     當我認識給郭家建房上梁的郭師傅,虛心向他探討上梁的歷史和程序,他坦承他說,上梁的歷史久遠,瀘定鄉(xiāng)間建房傳統(tǒng)上梁祀福始于何年何地何人?誰也無法考證清楚。建房上梁是漢民族先輩遺傳下來的一種風俗和建 房人的一種精神寄托。在我們農(nóng)村,俗話說:“房頂有梁,家中陳糧,房頂無梁,人財難旺”。

    這一語道破:建房上梁在農(nóng)耕社會具有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聽前輩人講,明朝中后期,瀘定鄉(xiāng)間穿斗房屋有了零星分布。到了清代和民國年代建房達到高峰。史料記載,明清兩代“山高皇地遠”的瀘定大渡河流域,同樣受到當時統(tǒng)治者的“湖廣填四川”新政的影響。地廣人稀的巴蜀大地遷徒來南北數(shù)省,多達七次三位數(shù)的移民。其中有少數(shù)移民“一路向西”,“過山”(指大小相嶺,二郎山、五里溝的馬鞍山)來到高山深谷的大渡河畔——今天瀘定段。

     他們中有些人看中了這里宜居陽光、坪臺肥土、又遠離戰(zhàn)亂、瘟疫的人居環(huán)境。在取得“地頭蛇”——土司或“保長”、“頭人”授予居住權后,他們上山伐木,就地取材,一展熟練建穿斗傳統(tǒng)上梁民居、宅院、亭樓技藝。而今,在瀘定橋東橋亭房架上,一根抒寫“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300多年古舊梁木,就是奸時建房上梁儀式的歷史見證。到了清代中期,在化林、鹽水溪、龍巴鋪、冷磧、挖角、大壩、瀘定橋河東河西、咱里、烹壩、回馬坪等沿茶巴古道一線,建房傳統(tǒng)上梁,陳色有新有舊,漢族聚居街巷、商鋪、客棧、宅院,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打上歷史烙印。

     有些古建筑被幸運地保留下來,如化林古城中,被稱之“西陲邊府”的四品副將杜汝琨府衙;紅軍長征過化林,毛澤東同志住過“新康合作社化林客?!边z址;朱德總司令在瀘定后山住過的“公館”;紅軍臨時設的糧庫龍巴鋪“三圣宮”。

      中共中央機關,中央軍委機關、以及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王稼祥路過冷磧龍巴鋪,在臨街財主大院小歇。 193511月底紅軍32軍進駐嵐安。嵐安山寨古舊建筑和民居被紅軍用上了大派場。有的房屋駐進了紅軍機關、戰(zhàn)斗單位;有的設臨時醫(yī)院;有的成了蘇維埃政權的所在地。

     從清代中后期到瀘定解放二三百年間,瀘定許多上梁古舊民居、宅院、廟宇、衙門在歷史的進程中,成為統(tǒng)治者一保、一鄉(xiāng)、一縣政治、軍事、文化、商貿(mào)、醫(yī)療中心。不少廟宇變成私書學堂。如今感到很可惜的是,瀘定不少古建筑、舊民居、院落,歷經(jīng)蒼桑,命運悲唉。有的被無情大火吞噬(冷磧、磨西、瀘定原建舊街巷均被火毀);有的毀于洪水泥石流;有的在建新拆舊中消失。如紅軍長征過瀘定,中共中央在瀘定“城皇廟”召開“瀘定橋會議”舊址;沈村余土司冷磧周土司衙門;下田壩紅一軍團軍團部住址,電臺機房舊址——華家大院;紅軍傷病員遮風避雨,臨時得到救治的杵壩村“龍王廟”、冷磧“三星宮”、“川主寺”;以及三、五、九軍團將士住過瀘定城的“圣宇廟”、陜西、湖廣(舊時湖北湖南統(tǒng)稱)江西、甘肅、四川籍商會會館、戲臺均在“拆舊建新”中被撤掉。好在,在“縣志”、“村史”、“家譜”文字中,人們記載下被拆除舊 建筑的名字。雖然有不少傳統(tǒng)上梁的古舊建筑消失了半個多世紀,歷史給這些建筑打下紅色記憶,激勵著無數(shù)后人的夢想。


  • 上一篇:撒 龍 達
  • 下一篇:待到山花爛漫時 邀你還來康定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