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他在色彩世界里仰望故鄉(xiāng)

《甘孜日報》    2015年01月12日

——記甘孜州籍軍旅畫家康東
  ■ 見習記者 唐闖 文/圖
  一
  北京,馬甸橋。
  記者走進小區(qū),見到了康東,他戴著帽子,著一身深色短唐裝,穿著棉鞋,籠著雙手,站立在家門口。得知老家康定有記者來采訪,88歲高齡的老人親自出門迎接。
  康東是我國杰出的軍旅畫家,其作品多次在國際上獲獎。除了用色彩表達重大的歷史、軍旅題材,康東一生都在描畫康區(qū)的山和水,描畫康區(qū)的人和情,在或濃或淡的色彩里,康東寄托著自己的鄉(xiāng)愁。
  康東原名劉康東,后來劉字省略,以康字開頭,老人對家鄉(xiāng)的情感可見一斑。見面后,記者向康東說明來意,并隨康東走進了他的家。
  康東的家于簡樸中透著書的寧靜和畫的豐盈。
  屋子里,各色毛筆在靠墻的書柜上一字排開,手刻的各種字體的印章整齊擺放在一起,繪畫、藝術類書籍放滿了書柜。墻上則掛著康東和女兒的作品。
  尤其是那幅描畫道孚民居的作品,讓人印象深刻。據(jù)康東說,這幅作品是康東的女兒劉小東第一次前往道孚采風時創(chuàng)作的,受此啟發(fā),女兒至今奔波全國各地描畫各種民居,在建筑的美麗中捕捉民族風情。
  平日里,少有人來打擾,康東以筆為糧,行走于繪畫的世界。在老人的精神地圖上,康定是出發(fā)點,是自己走向遠方的開始,也是歸宿,是此刻心靈的寄托。
  采訪剛開始,康東拿出一冊素描畫集,采訪便從這冊畫集開始。
  2007年,康東曾回到康定,放眼故土,盡是一派新氣象,感慨滄桑,老人每日做筆記般畫下所見所感,后結集出版。翻開康老素描之下的康定,處處用筆皆是真情,仿佛游子撲進家的懷抱,喜悅中透著欣慰和滿足。
  在康老珍藏的另一本珍貴的畫冊中,康老用畫筆記錄了父親、母親和哥哥、姐姐的模樣以及當年一家人的生活。在沒有留下影像的年代,康老用一支筆記下了家譜,畫下了自己曾經(jīng)在康定的那個家。
  只是世間原沒有圓滿的人生,十多歲時候,康東的父母相繼離世,哥哥、姐姐又遠在他鄉(xiāng),康東變成了“孤兒”。從此,康東走出康定,一個人風雨兼程,奔走在人世間;他讀書,他參加革命,最終,隨軍入藏,成為軍旅畫家。他用一支畫筆描畫故鄉(xiāng),也描畫著自己的人生。
  對康老來說,想家、思念親人的時候,凝視畫冊是一種安慰,是對過去的追思,是站立在茫茫人海,仰望一個叫康定的家。
  這本畫冊,康老向來不輕易展示,因為記者來自老家康定,才有幸一睹畫冊真容??道弦詳?shù)十年未改的鄉(xiāng)音告訴記者,自己的家在康定,父母的魂魄在康定,自己的根在康定。
  二
  88歲的康東精神矍鑠,身體依然硬朗,談吐風趣幽默,絲毫不像一個上了年紀的長者。
  當康東談到自己在康定度過的童年時光,談到自己描摹過的連環(huán)畫,談到和同學們一起辦壁報,談到自己與表哥第一次在墻壁上涂鴉,談到同學們給自己起的綽號“小火車頭”,康東的眼里閃爍著神采,88歲的康東像個孩子那樣,笑著,比劃著當時的情景,坐在椅子上的康東竟在無意中有節(jié)奏地輕輕晃動著腳尖。
  在康東的記憶里,童年是一幅淡淡的散發(fā)清香的水墨畫,康定是畫面中一抹天邊的藍。記憶中家園的色彩是悠遠的:清晨和黃昏寧靜平和,鋪開淺淺的水墨香氣,康定的天是畫面上美麗的留白,折多河的水聲似若有若無的云,輕柔多情。慈愛的父親領著自己讀《論語》,那聲音在畫面上慢慢擴散,一切都變得朗潤起來,遠山巍峨,群鳥入林。
  康東告訴記者,他至今忘不了父親一次次念讀《曾國藩家書》的情景:父親念書,字字珠璣,康東側著腦袋,如聽仙樂?;貞涍@些舊時光,88歲的康東眼角早已濕潤,他喃喃地說:“童年多美好啊。”
  提到在康定的童年生活,康東特別提到了自己的學習成績。用他的話說,自己是個偏科生:音樂、美術、工藝、體育樣樣名列前茅,但主科成績相差甚遠,尤其是英語,簡直是一場災難。
  但即使如此,在學習上,康東依然我行我素,癡迷于自己的興趣之中,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最終,這導致了一個后果,康東未能考上在重慶的國立邊疆學校的高中,名落孫山,失去了免費讀書的機會??擅鎸τ浾?,談到當年那幾乎影響了人生路線的事件,康東依然像個孩子那樣笑了,仿佛那只是人生中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看著康東的笑容,記者注意到了康東的一幅作品。在一張素描畫上,一個少年正在高原的海子邊打著水漂,從他手中飛出的石子翩然跳躍在水面上,石子過處,水面綻放圓形的漣漪??禆|告訴記者,畫面上那個打水漂的少年就是自己。
  在康東描畫的另一些作品中,康東大多以少年的形象出現(xiàn)在畫面上,他要么騎著馬走向草原深處,要么在高原的云朵下看書……
  這些作品和康東的一舉一動讓記者不禁聯(lián)想:對眼前這位88歲高齡的老人來說,在他內(nèi)心深處,是否永遠有一個長不大的少年,無憂無慮地活著,我行我素地走著,走在歲月里,走在他心靈的那片故土上?
  在《雪域情緣》這本濃縮了康東對雪域高原熾熱情懷的畫冊里,記者注意到,每一幅刻畫雪域高原的作品里,在時代的背景下,高原的色彩明亮卻不鮮艷,色彩的搭配層次分明,畫面透著單純淡遠的氣息,讓人向往,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在康東的畫筆下,雪域高原干凈、明亮,它既在人間又遠離世俗,就像康東呈現(xiàn)在記者眼前的形象。
  三
  晚年,除了安靜地畫畫,康東還關心著國家大事,每天的新聞節(jié)目,他都要準時收看。在記者采訪康東之前,康東仍然用畫筆在宣紙上,以水墨畫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當下世界形勢的理解??禆|說,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站起來拒絕戰(zhàn)爭,珍惜和平,友好相處。
  早在康定,在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中,康東便養(yǎng)成了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
  康東生于1926年。是年,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日本人進軍天津,大沽口事件爆發(fā);在北京,政府鎮(zhèn)壓學生游行,引發(fā)“三一八”慘案。
  康東出生、成長的年月,正是中華民族在革命的劇痛中,走向獨立的開始。盡管,在成長的過程中,康東雖未置身時代的中心區(qū)域,卻也在康定,感受著時代的脈搏。
  “地方雖小,肝膽俱全。”談到當時的康定,康東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教堂、佛寺、電影院、戲院、博物館、照相館樣樣俱全,各種學校應運而生,有英國人開辦的教會學校,也有國民政府開辦的小學和中學。
  “康定雖是地理意義上的邊地,卻因為開放、多元的氣質(zhì)和文化格局,吸納著來自四方的各種思潮,它看似邊緣,但在思想和文化上卻又是個不折不扣的匯聚之地。”康東說,“康定雖小,思想交流碰撞比較多,當時愛國思想比較活躍。”
  從小學到初中,在康定,在學校,在課堂上,康東知道了山外的世界正在發(fā)生什么??禆|的記憶里,教室里掛著岳飛像,“還我河山”四個字醒目地題寫在畫像之上。每堂課,老師都要講民族危亡,講愛國、救國,講滿清喪權辱國。屈辱感讓康東倍覺窩囊。
  康東說,紅軍長征雖未過經(jīng)過康定,但斯諾的書,他已經(jīng)讀過??箲?zhàn)的時候,敵占區(qū)的知識分子逃到康定當老師,校園里,《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被大家傳唱,救亡圖存的信念深入人心??禆|時常將“還我河山”四個字寫上很多遍,以銘記國恥。
  回顧那段在康定讀書的歲月,康東說,在康定,在學校,在時代的氛圍之中,養(yǎng)成了思考的習慣,并由此養(yǎng)成了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康東說,自己早已習慣將很多現(xiàn)象、問題以及繪畫創(chuàng)作同國家、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思考。這也使得自己傾向于通過繪畫來表達思想。
  康東的一席話讓記者想到了在他的一幅幅作品上,總有他用毛筆醒目地題寫的快板詩、引用的名言和表達繪畫主題的文字。古人用典雅的詩配畫,康老用明快的快板詩配油畫和國畫??禆|說,他不喜歡清末遺老們凡寫詩用生僻字的毛病,“自己寫著別扭,別人看起來費勁。”康東追求明快、自然和通達。
  后來,康東走出康定,到內(nèi)地求學時,艾思奇所著的馬列主義書籍、巴金、魯迅的小說以及田間的詩歌,都讓他有相見恨晚之感??禆|逐漸接受了把文藝視為匕首的觀點,并加入學校的文藝社,通過辦刊物,逐漸轉(zhuǎn)變?yōu)檫M步青年,并最終參加革命,走進了軍營。
  四
  初中畢業(yè),由于未考上高中,康東只能就讀高中預科班,學校設在重慶。入學不久,康東水土不服,肋膜發(fā)炎,不得不回到康定。是時,父母遠在道孚玉科的金場上謀生,康東不得不拖著病體,隨馱腳娃一起,一邊趕牛,一邊前往道孚。
  從康定到道孚,歷經(jīng)七天的路程,康東方才到達玉科見到父親和母親。這是一次艱難的旅程,一路上,高原的荒寒讓康東倒抽一口涼氣,所見牧民皆生活困苦。疾病折磨下,康東的身體每況愈下,他頓感人生渺茫,不知自己還能否活下來,是否還能再繼續(xù)讀書。
  到達玉科金場,康東沒有看見財富,看見的只是一群在地獄里掙扎的苦命人。父親在金場上替別人看管金礦,母親則給金礦上的工人們縫補衣服。在金礦上磨命的工人大都是逃兵和罪犯。
  金礦上挖出的金子一部分被當?shù)赝了疽远愂盏男问绞兆撸硪徊糠直唤鸬V局和廠長收走。金礦上的工人們大都染上吃大煙的惡習,面黃肌瘦,由于長期住在石頭簡單壘筑的窩棚里,疾病纏身。入不敷出的時候,他們往往用手中不多的金子抵債,日子一長,債務越積越多,自己日益窮困,最終成為金礦上的奴隸。
  和自己的父親一樣,這些工人都揣著一個黃金夢走到這里,但迎接他們的是日復一日的勞作、窮困和疾病,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甚至死在金礦上。而金礦的老板只需要按時收取金子,然后離開金礦,找好地方享受生活。
  在金礦上,目睹工人們的現(xiàn)狀,康東真真切切知道了什么是不平等,現(xiàn)實中的悲劇深深印在了少年康東的心靈深處。 10個月后,告別玉柯金礦,康東踏上了回校讀書的旅程,他要去尋找不同于金礦生活的夢想。在他身后,康藏高原上的風讓人不寒而栗,故鄉(xiāng)留給康東的是一幅并不協(xié)調(diào)的畫面:美麗的風光下,不幸的人們在艱難地活著。
  離開故鄉(xiāng),康東心中掩埋著無法言說的沉重。
  后來,因為金礦沒有醫(yī)療條件,康東的父親因一次感冒去世,至死也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黃金夢。隨后一年,康東的母親也因病離世。父母以及更多的人夢斷金場,這件事給康東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他痛徹心扉地感到,故鄉(xiāng)不改變現(xiàn)狀便沒有出路,生活在那里的人們不改變自己,也無法改變命運。
  隨后的日子里,在內(nèi)地,在學校里,在革命的號召下,康東義無反顧參加了學生運動,并最終加入戰(zhàn)斗劇社文工團參軍入伍,成為一名文藝兵。昌都戰(zhàn)役結束后,康東隨部隊慰問團進入藏區(qū),慰問部隊,幫助當?shù)厝罕娊M織人民政權;康東耳聞目睹,親身經(jīng)歷著康藏高原上新舊時代的巨大變化。
  聯(lián)想到過去在金礦的所見所聞,康東意識到,自己有責任用手中的畫筆,來記錄康藏高原上一個個重要的歷史瞬間??禆|把涉及藏區(qū)的很多大事都畫成了作品,內(nèi)容涉及軍民關系、部隊修路等等,這些作品相繼發(fā)表在《西南畫報》、《人民畫報》、《新華日報》。
  康東的另一些作品則開始反映康區(qū)的風土人情,帶著新生的喜悅,康東從各個角度表現(xiàn)藏區(qū)人民的新生活。
  當年康東離開玉柯草原,離開康區(qū),一切都是灰色和冰冷的,在無望的世界里,人卑微如螻蟻。再度站在高原,無論是康東還是腳下的大地都經(jīng)歷了一次深刻的改變,凝視這片如初生的朝陽般明媚的大地,康東思緒萬千,他看到了蘇醒的草原,看到了真正站立在藍天下的牧人和牛群。
  康老的家里,記者有幸看到了他當年前往玉柯草原尋找父親和母親時,用素描的方式表現(xiàn)的草原和金礦上人們的生活。在這本康老珍藏的畫冊里,自然風光的美麗迷人與人們艱難困苦的生活如此不協(xié)調(diào),畫面上,人們的表情凝重而深沉,沒有陽光燦爛的笑容,也沒有絕望中的歇斯底里。
  而在1950年,康東創(chuàng)作的另一幅描畫康藏自然風光的作品中,康區(qū)的草原、天空、牛群成為了表現(xiàn)的主題,畫面上的色彩明亮、安靜、協(xié)調(diào),處處透著積極、熱情的情緒,這幅作品與素描畫冊中凝重的草原和風景形成鮮明的對比。
  康東說,自己畫康區(qū)的風物人情,沒有任何獵奇的心態(tài),康區(qū)是自己的故鄉(xiāng),每一種色彩都寄托著自己的情感,凝結著自己的經(jīng)歷、家的記憶以及對康區(qū)這片土地的理解??道险f,康區(qū)美麗的自然風光孕育了淳樸的人們,傳遞著自然、健康的人性,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把這片土地在新的時代中迸發(fā)的美麗表現(xiàn)出來。
  康藏高原上自然、健康的人性美很快通過康東的一幅幅作品,走出了雪域高原,并迅速獲得了人們的青睞和認可。六十年代初,康東創(chuàng)作的版畫《藏族牧歌》參加全國版畫展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禆|反映康區(qū)風情的國畫《藏族風情》曾在中日建交十周年展覽中獲金獎。2007年,康東應邀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辦《康東中國畫展》,贏得悉尼觀眾特別是悉尼華人的高度贊賞。
  如今,康東的康區(qū)情結被女兒繼承。
  迄今為止,康東的女兒劉小東,這位在北京長大,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的女子已先后數(shù)次走進亞丁、道孚、玉柯、丹巴等地,繼續(xù)追尋父親記憶中的家園,尋覓父親精神世界里那片孕育著自然、健康人性的土地。
  結束采訪的時候,康老告訴記者,自己仍在不斷尋找與康區(qū)相關的新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現(xiàn)在,在康老創(chuàng)作的康區(qū)作品系列里又增加了一些“新面孔”,康東說,自己會繼續(xù)畫下去。
  對康東,這個88歲的老人而言,故鄉(xiāng)康定是一幅永不褪色的油畫,想家的時候,他會繼續(xù)在色彩的世界里追憶高原上的似水年華,品味那片土地在精神上帶給自己的豐盈和富足,仿佛一個佇立在星空下的少年,仰望著燦爛的天河。
 
  • 上一篇:康定,康定!
  • 下一篇:阿加東珠一位可敬的康巴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