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1月02日
◎劉小兵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家喻戶曉的五言絕句,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后,揮筆寫下的千古名詩。
其實,鸛雀樓只是中國眾多名樓中的一個縮影,還有許多特色鮮明的亭臺樓閣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考古中國:歷史名樓》嘗試從人文地理學視角,解讀中國十大古代名樓的文化寓意和歷史變遷,生動呈現(xiàn)出華夏樓閣藝術的宏大魅力。這十大歷史名樓分別是天一閣、黃鶴樓、鐘鼓樓、蓬萊閣、天心閣、閱江樓、鸛雀樓、滕王閣、大觀樓、岳陽樓。它們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廣袤的神州大地。有的因藏書豐厚而令人怦然心動,有的因抵御強敵名聞天下,有的因帝王垂愛聲譽鵲起,有的因神話傳說而廣為人知,還有的因文人墨客歌詠傳頌至今。
作者穿越漫長的時光隧道,在厚重的歷史典籍里洞察古今,并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踏足于一座座滄桑悠遠的名樓現(xiàn)場,深入探究這些樓閣的前世今生。全書以十座名樓為藍本,生動摹寫有關樓的歷史、地理、文化故事,在展現(xiàn)這些多彩景觀之時,一并挖掘出歷史事件背后鮮為人知的細節(jié)和人物命運,充分展示出中華文明的博大恢宏。
本書首章從地處江南一隅的藏書樓——天一閣切入,追溯了萬卷藏書與百年名樓、浩瀚典籍與傳統(tǒng)文化間的緊密聯(lián)系。此樓系明代進士范欽的私人藏書處,位于浙江寧波,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古老的藏書樓。范欽曾官至兵部右侍郎,平生喜購書,在各地做官時廣收圖書,抄錄善本。所藏多為明人著作、明朝所刻書、明朝地方志及登科錄。后經(jīng)其子增藏,共聚書4000余種、53000余卷,并有五代至宋元碑帖720余種。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地方志和科舉錄,分別有271種和370種,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萬歷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的進士登科錄,堪稱鎮(zhèn)樓之寶。
作者簡述了天一閣修建的緣起,探討這座書閣的建式風格,與我們分享了范欽在收藏各類典籍時所遭逢的曲折經(jīng)歷。在作者看來,天一閣之所以能榮登十大歷史名樓之列,不在于它有多么精巧的布局,也不在于它有多么華麗的建構,而在于充盈其間的濃濃書卷氣和翰墨馨香。正是得益于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最終讓這座籍籍無名的江南小樓蓬蓽生輝,從眾多的樓閣里脫穎而出,成為江南大地上一張顯赫的文化名片。
在十座名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黃鶴樓。這座始建于三國時代的名樓,因唐代詩人崔顥登樓所題《黃鶴樓》而名揚四海。這座氣勢恢宏的名樓,由于歷史和戰(zhàn)火的原因,屢建屢修。修葺重建時,有關樓的型制、樣式、風格及工藝都略有不同,但浪漫的黃鶴樓傳說,故人西辭黃鶴樓的那份繾綣情深,黃鶴一去不復返的千古悵然,以及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的縷縷鄉(xiāng)愁,深深地叩動著人們的心房,成為后世重修重建的根本動因。巍峨挺拔的黃鶴樓,不但吸引著無數(shù)仁人志士登樓抒懷、寫詩作賦,更喚起無數(shù)國人對故鄉(xiāng)、對友情深沉的眷戀。它更像是一座精神坐標,把中華子民的心緊緊凝聚在一起,展現(xiàn)出中華兒女熾熱的家國情懷。
同樣令我魂牽夢縈的還有因詩詞而興的岳陽樓,這座依偎于八百里洞庭之畔的名樓,只因北宋年間范仲淹題寫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讓這座依山傍水而建的閱兵樓,一夜之間成為人人向往的“打卡地”。詩詞中所表達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熱血擔當,正是中華民族“敢為人先”精神氣質的生動寫照。此外,深情矗立在黃河岸邊的鸛雀樓、有著吉祥如意之稱的滕王閣、祈愿天下太平的鐘鼓樓……它們都寄托了國人的美好祝福和對未來的熱情期盼,通過樓與閣的巧妙配置,用氣韻生動的建筑語言,深情講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站上絢麗多彩的文化名樓,有看不夠的風景,有抒不完的歌詠志,有道不盡的家國情深,有傳頌至今的文明故事。它們穿越歷史長河,洋溢著詩情畫意和儀態(tài)萬方的風姿,更鐫刻著中華民族深厚文化記憶和精神基因,令天下人為之動情,更讓世界為美麗中國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