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在觀物中觸摸歷史溫度

甘孜日報    2023年07月05日

◎劉學正

每一件文物,都可被視為開啟歷史大門的鑰匙,門內(nèi)花開正盛,人影浮動。而一場精彩的展覽,則能夠讓觀眾體驗到與古人的跨時空對話,從更深層去了解一段關于個人、群體、時代的故事?!队^看之外:博物館展覽中的歷史與人》收錄的9篇觀展評述文章,聚焦于9場以“史”與“人”為題材的博物館展覽,采用第三方評論和對話策展人、藝術家的形式,把展覽的表現(xiàn)手法、內(nèi)在邏輯、暗藏深意等內(nèi)容娓娓道來,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讓觀展的視角更加清晰、開闊。

該書首先把筆觸放在了故宮博物院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認為這并非普通的書畫展示,而是旨在挖掘歷史中的個體,以及個體背后的歷史。60件(套)與蘇軾相關的書畫、碑帖,輔以部分器物和古籍善本,從蘇軾的文學創(chuàng)作、書法藝術、生活情趣、人生態(tài)度等不同角度,為觀眾塑造了一個生動而立體的蘇軾形象。暢游歷史長河,我們一眼便會窺見那些如雷貫耳的名人,但這并不代表歷史只能如此理解,由物而得見其人,由人而得見其身邊人、所處時代,延展的過程,無疑也是探索的過程。

在讓大師“重回日?!钡乃伎伎蚣芟拢瑫胁粌H局限于對古代人物的追思,還把目光聚焦于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之父”的梁思成。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棟梁——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讓作者感到,一旦展柜錯位,就會降低觀展的體驗感。譬如,一般觀眾對于展覽最多的評價可能歸為:“畫的真好!”而難以將梁思成的建筑史學家、建筑師、建筑教育家三個定位串聯(lián)感受。當博物館想要展示“人”時,總會選擇“人”更具光環(huán)的一面,放大并突出。我們自然不會否認他們?yōu)檫@個世界做出的獨特貢獻,但可以反思:只將目光對準“不一般”時,我們所看到的是否還是一個完整的人?

以實物為載體的展覽,要如何實現(xiàn)透物見人且見精神?在作者看來,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永遠有多遠”藝術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答案。展覽中,官吏陶俑、跽坐女陶俑、繞襟衣舞者陶俑等文物展品,體現(xiàn)了“俑”作為專為死者制作的再現(xiàn)類喪葬用品,為墓主人建造了一個具體而微的死后世界。而影像、裝置藝術作品“失樂園”,則呈現(xiàn)了一個由3D技術打印的各種虛擬形象組合而成的空間,透過鏡頭,可以窺探它們從“生”到“死”,從“簡單”到“復雜”的“成、蛀、敗、空”的過程。

展覽,不一定非得要“高大上”,也可以很“草根”。書中還講述了史家胡同博物館的常設展覽,作者認為,這是一種讓社區(qū)自主發(fā)聲、自我表達的獨特方式。胡同生活是老北京的一個縮影,展覽陳列著胡同居民們捐贈的家中老物什,如家具、小人書、唱片、老相機、鐘表等。此外,墻上的老照片重現(xiàn)了老北京曾經(jīng)的生活場景。展廳旁邊的小房子中保存著各種胡同的聲音,包括賣豆汁、賣糖葫蘆等70多種聲音,仿佛讓人回到了過去。

一場讓文物走出庫房的展覽,“物”的陳列,只是一種淺層表象,其實質(zhì)在于對“史”與“人”的深度挖掘與釋讀。文物本不會說話,但經(jīng)由策展人、藝術家的元素聚合和藝術表達,便能以“在場者”的身份,講述一段歷史、一群人的故事,此中真味,值得好好琢磨。


  • 上一篇:《詩經(jīng)》里的青春與愛情
  • 下一篇:沒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onlinemedicineuae.com/html/wh/kcwh/89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