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12月20日
巴塘蘋果。
放聲高唱祝酒歌。
巴塘壩子。
張培基在小土樓上留影。
■龔伯勛 文/圖
巴塘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塞外江南”之稱。
自古以來,這里便是康巴地區(qū)出入川藏的要道,清末趙爾豐經邊,擬建西康省,其巡撫衙門就設在這里。巴塘一度是康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末民初,從“鳳全事件”到“巴安事變”,幾多川邊“大戲”在這里上演。
它也令幾多外國人垂涎,美、法等國的教會都盯上了這里。外國人還把蘋果、玫瑰也帶到了巴塘,如今的“巴塘蘋果”遠近聞名。
長期以來,藏、漢乃至西洋文化在“塞外江南”交融。也疇成了這里獨特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飲食文化。自古以來不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為之留下了不同的記憶。
清道光年間的“巴塘糧務”錢召棠,在其所作的《巴塘竹之枝詞》中,就有“蜀疆西境盡巴塘,重疊川原道路長。地脈溫和泉水足,何曾風景似蠻荒。”“番漢雜居數百家,何須晴雨課桑麻。繁霜不降無冰雹,鼓腹豐年吃糌粑”句。在“錢糧務”的印象中,那個年代的“美味”自然頭數那“鼓腹”的“糌粑”了。
趙爾豐經邊,伴隨那西進的隊伍,也給巴塘地方帶來了多樣的糧食種子和烹飪高手。我的老同事張阿批,就曾講述了一段他家那難忘的“家史”。他說:我的祖輩是早年隨守邊的“化林營”來到化林(今屬瀘定縣)的“邊民”。我爺爺是位“白案”高手,擅長做點心。趙爾豐路過化林,便把他帶到了巴塘。同爺爺一起從化林到巴塘的還的馬德昌和一個叫周老幺的。到了巴塘,他們就在一處叫桃園子的地方開荒,成了當地藏語所稱的“沙埂”(開荒戶)。人稱“塞外江南”的巴塘,是長莊家的好地頭,他們將從化林帶來的玉米、黃豆,還有麥子種子種下去,結果收成都無比的好。
爺爺到了巴塘后,重新安了家。奶奶叫友珍,是位很能干的藏族婦女。爺爺奶奶一邊種莊家,一邊做面點。他們將收獲的黃豆磨成豆腐拿到街上賣,豆渣就拿來喂豬,豬的板油就拿來做點心。那又油又甜的點心巴塘人很喜歡,于是他們就在街上開了個點心鋪。久而久之,巴塘人干脆喊我們這家從化林遷來的“沙埂”叫“張點心家”。
我奶奶點心做得好,人緣好,成了巴塘街上的“名人”。過年過節(jié),有些人家戶還特地請奶奶上門做點心。奶奶性格灑脫,好喝兩盅,暢飲之后有時還發(fā)點小“酒瘋”,歪起脖子又唱又跳,于是巴塘人就給這個性子爽快、討人喜歡的快活女人取了個“歪脖子友珍”的綽號。
正是這“張家點心”,在那個年代,給巴塘的飲食文化畫上了甜甜的一筆。
新中國誕生了,巴塘解放了。巴塘人滿腔熱情支援解放軍進軍西藏和派出自己的優(yōu)秀兒女進藏工作。軍民團結一家親,這時,在巴塘地方的飲食文化中又流行吃“團結包子”。這“團結包子”,就將搟好的一大張面皮鋪在一小格蒸籠上,再放進各種肉菜做成的餡,團成一個大包子,蒸好后軍民、親朋圍坐一起共享。我們到巴塘采訪,當地同志還提起這道美食,只因此行時間倉促,沒來得及品嘗。
此行,卻有緣領受了一道別樣的美食。就是那碗別有意味的古香古色的手工銀絲面。
這還得從這次同我們一道到巴塘采訪的總編輯老張,引領登門拜訪前州委主管宣傳的書記、也是我們報社早年的老總編的家人說起。
在結束這次采訪前,張總定要我們一起前往巴塘城邊上的那位老總編家看看。我們進一幢座落在蘋果林中的小土樓,主人便將我們視作貴客相迎。一陣噓寒問暖和登樓看了一陣周邊蘋果園之后,主人就邀我們圍坐到一四方矮桌上。片刻,兩位大姑娘就捧著幾個潔白的瓷碗擺在我們面前。賡即將那細若銀絲的面條一一挑到碗中。在大半碗銀絲上,鋪上一層鮮香細脆的酸菜肉炤,便施請客人品嘗禮。兩位姑娘十分有禮貌地侍候在桌邊,準備隨時為客人添食……
這細若銀絲的面條,是用新打出來的本地特產小麥磨成的面粉手工搟制而成。據說,這搟面的手藝和待客的禮節(jié),都是從“趙大帥”(趙爾豐)那個時候傳承下來的。
這著實讓我們領略了一次巴塘飲食文化的古風,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