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10月23日
■楊崇演
舊時的村莊,家家戶戶是柴門——簡陋得由薄薄的幾塊木板釘成,左右兩扇。
和今人沉重堅硬的防盜門相比,柴門柔軟又溫情,有客遠至,輕叩即開——稍稍往上一提,輕輕往外一推,發(fā)出“吱呀吱呀”的聲響,像極了一首綿軟的歌,把清貧的日子轉(zhuǎn)得悠遠漫長。
柴門,由光線、鳥鳴和泥土的氣息建構(gòu)而成。每天早上,陽光用雙手把柴門推開,照滿了小院。黃瓜、豆角、小蔥,還有小白菜,都在偷偷生長,鋪展出一片姹紫嫣紅。柴門不拒絕一朵花開,當然更不會刪除一只蜜蜂和一只蝴蝶來訪的信息——蜜蜂唱歌時,蝴蝶就伴舞,只是往往慢了半個節(jié)拍。風吹過來時,所有的菜葉和花枝都在擺動。
麻雀繼續(xù)散落小院,把柴門和籬笆停歇得滿滿當當。它們“嘰嘰喳喳”地,仿佛在討論既定的話題,爭得“面紅耳赤”。我無法揣摩出它們的心事,卻能肯定它們也和我一樣,也是友善的——如果它們一高興,肯定也會同我寒暄和對話的,只要我不反對。
柴門內(nèi)外,誰家都養(yǎng)著幾只小雞。往往是老母雞帶著一群小雞覓食,用爪子扒開枯草爛葉,小雞們一哄而上。遇到野貓惡狗來襲,老母雞會抖開羽毛,奮不顧身沖上前去?!皣\嘰唧唧”的一群小雞活蹦亂跳的,撲騰著稚嫩的翅膀相互追逐著,院子里一時熱騰騰的。
柴門開處,小河多么像一個有戀母情結(jié)的小孩,迎面撲來。河岸犬牙差互,高低錯落,河身蜿蜒曲折,不知其源,兩岸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小河生動、靈性,激起的浪花一個趕著一個,回漩的水渦一個卷著一個,時而順流帶走數(shù)片飄零的落葉,時而撞擊一下突起的石塊,時而吻一吻岸邊的花草,和著河埠頭姑娘媳婦們的嬉笑說唱,你追我趕,沒有盡頭。
柴門臨水之外,還有稻花香。想想,居住在稻花飄香的村野里,柴門虛掩或敞開,那無與倫比的清新與映入眼簾的綠色,深深吸上一口,真能讓人陶醉。
柴門面對著灶膛,它是溫暖和溫飽的代名詞。爺爺奶奶或是爸爸媽媽要出柴門切草喂豬或是漿洗衣衫了,孩子們便接過了他們手中燒火的活。尤其是在冬日里,灶膛里的一把火,足可以溫暖寒顫顫的身軀、映紅圓溜溜的臉蛋。用小手一把一把將柴草往灶膛里慢慢地遞著,看紅紅旺旺的火苗直竄向鍋底,聽“嘭嘭嘭”米飯香鍋的沸響,既悅耳,又怡神。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想想,有一盞溫馨的燈,靜靜守候;他、你或我,不是富豪權(quán)貴,或是蝸居陋室的窮人,但未必是卑微之人,或可能是一個性情高潔的隱士,也或許是一個失意落魄的文人;風雪之中,輕叩柴門,主人但聽得犬吠聲、敲門聲,伴隨著親熱的呼叫聲,柴門已開,“快進門,外邊冷!”相互噓寒問暖,來人驚喜著抖落發(fā)間或肩上的白雪。
柴門相伴的童年,不設(shè)防。人們能從柴門的吱呀聲里,聽出是誰走入了家門。輕微的,那是爺爺奶奶;急促的,那是叔叔阿姨;不輕不重的,那是爸爸媽媽。如果有陌生人來,他們會輕輕叩一聲,聽有人,便緩緩地推開柴門,一邊稱贊柴門做得精致,一邊討碗水喝,主人自是歡喜不已,提出大茶壺來,倒上,讓他們一杯一杯地喝。
柴門不單單是一扇門,推開柴門看到的往往是家——它是走向美好的入口,也是擁抱美好的出口。柴門里的日子,簡單又生動。透過柴門,可瞅見院中家什:墻根放著農(nóng)具,墻角堆著柴火,屋檐下掛著幾串紅辣椒或腌魚、腌肉……有時候,會看見系著圍裙、提著木桶喂豬的女人,一旁的男人十分順從地坐在矮凳上幫忙擇菜,小孩或跑來跑去或安靜地讀書……特別是逢年過節(jié),偶有蒸雞,只要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就會聞到一股濃郁純粹的香氣,那是柴門雞香的氣味,是慈愛父母的氣味,也是人世間最美的氣味。
“扁舟乘興,讀書相映,不如高臥柴門靜?!痹诔鞘械匿摻钏嗬?,我夢里的故鄉(xiāng),始終有一扇柴門,那輕叩的節(jié)奏,似門外的河水潺潺。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