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2月10日
■莫景春
過年時,家家戶戶的人總是高高興興地圍坐在暖融融的火爐旁,有說有笑。鍋里是熱騰騰的飯菜,暖暖的香氣飄滿了屋里,個個心里暖乎乎的,不停地伸著筷子,盡情揀著自己最喜歡吃的東西,然后談論有趣的話題,連話語都帶著暖暖的味道。盡管屋外北風呼嘯,屋里一點冷的感覺都沒有。
春節(jié)里,在南方,湯圓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甜甜蜜蜜地吃過湯圓,才能把春節(jié)圓圓滿滿地過完。
湯圓的米團是老母親前幾天就磨好的。母親把泡了好些天的糯米,用清澈的泉水反反復復搓洗數(shù)次,搬來家里那擱置許久的石磨,“吱吱”地磨起來,裝到洗干凈的白布袋里,架到一根橫木上,讓水慢慢滲出。那裝在袋里的米漿的水分漸漸擠干了,變成米團了,可以包湯圓了。
于是元宵節(jié)的早上,天剛蒙蒙亮,母親便躡手躡腳爬起來,怕驚醒兒女們。兒女們回家休息,應該好好休息,忙了一年了,昨晚又聊到半夜。等把水燒熱了,把早餐弄好了,便招呼大家起床了。大家趕緊洗好臉,吃完早餐,洗好手。母親早把鍋里的水加好,放方塊的紅糖放進去,燃上旺旺的火。水咕咕地就要開了,紅糖融化了,鍋里的水黃黃的,散發(fā)出甜香的氣味。紅糖還帶些甘蔗的清香,不像白糖那樣提煉干凈,太甜膩。
大家把袋里的米漿掏到一個箕籮里,七手八腳忙開了:一些人把米團扯成長長一條,一些人則把長條扯成一截一截的,然后放在兩手中間,不停地搓捏,一下子便滾出一個個圓溜溜的湯圓,然后輕手輕腳地放進熱氣騰騰的鍋里。煮上幾分鐘,那白白的湯圓一一浮上來。大家樂呵呵地拿起碗,用勺子一一撈起,加些鍋里的糖水,就可以甜滋滋地吃了。
吃著這甜甜的湯圓,記憶卻有些苦澀。小時候,曾有多少次,春節(jié)期間,我們一年到頭盼望的湯圓煮好了,迫不及待地舀起,不顧湯圓還很燙,就狼吞虎咽起來。但我們每個人舀滿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后,母親便偷偷地把剩下的湯圓用兩個干凈的碗盛好,急急忙忙往左鄰右居家趕。我們眼巴巴看著母親遠去的背影,口水不斷往下咽,也只能強忍著。
最少的時候,她曾經(jīng)捏過八十六個湯圓。那還是生產(chǎn)隊的時候,家里就父母兩人掙工分,分到的糧食也不多,孩子多,糊口都有些勉強。做湯圓的糯米那更是少之又少。但母親很圖吉利,不管怎么樣,都要弄上湯圓,于是靠著全年一粒一點節(jié)省下來的糯米,磨出兩個拳頭大小糯米粉。家里的湯圓往往要計算好個數(shù),要不然不夠分,我們幾個小孩會哭鬧。母親算好家里七口人,每個人十個,一共是七十個。母親精心計算,把那兩團小小的米團捏成湯圓,慢慢的,好不容易才捏成這些小小的湯圓。如果捏大了就不夠數(shù)。捏好的湯圓放到鍋里一煮,稀稀拉拉地浮在上面。我們迫不及待地舀起來,津津有味地吃。盡管少,但還是感到溫馨。吃到一半的時候,母親突然想起什么,拿出碗,舀上鍋里剩下的十六個湯圓,分成兩碗,急急忙忙往鄰居家趕。
母親為人和善與鄰里相處和睦。一有點什么好吃的東西,只要不是很少,就省出一點往鄰居家送。我們后來慢慢理解了善良的母親。
大家都喜歡吃母親做的湯圓。母親做的湯圓很講究,精心磨好糯米制成,很有粘性,又不膩,柔軟可口。湯水用的是一般都用甘蔗熬出來的紅糖,甘甜清香。大家樂滋滋地看著雪白的糯米湯圓。在熱氣騰騰的鍋中慢慢浮出水面,腆著個圓鼓鼓的肚皮,隨著水的滾動一上一下,還飄著淡淡的香味,讓人饞延欲滴。撈上來,輕輕咬上一口,細膩滑潤,被熔化的湯圓頓時溢滿嘴巴,甜到心頭。更快樂的是很多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談笑風生,全家人溫馨無比。在春節(jié)盛上碗湯圓,吃了求個吉兆:一家人和和美美,平平安安;特別是出門人在外順順利利,歸家有期,來年大家繼續(xù)團團圓圓。母親說我們團團圓圓了,也該和鄰居團圓,送去幾顆湯圓,不多給他們小孩樂樂,大家一起團團圓圓,那才是真正的團圓。
現(xiàn)在湯圓可以做很多個了:糯米買了一大袋,捏好的湯圓滿滿一籮,煮到鍋里擠擠挨挨,盡情舀著吃,不用擔心湯圓不夠分。大人小孩都能快快樂樂地吃個夠。母親也老了,還是顫巍巍地往左鄰右居送去一兩碗。里面的湯圓也不止十六個了。有時候母親還熱情地邀請他們過來跟我們一起吃,鄰居也不時請我們過去分享一些特別的東西。鄰里之間像是一家人。
這十六個湯圓,圓了家里人,也圓了街坊的鄰里,大家融融恰恰地生活著。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