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10月11日
◎羅凌
南戈村民翁扎老人堪稱“奇人”。奇在剛出生三個月就冒出了兩顆牙齒;奇在天資聰穎,記憶力超群,別人覺得很難的技能,他稍一琢磨就會了。翁扎老人見多識廣,對南戈的歷史、宗教、民俗、軼事了如指掌。他當過民辦教師,農事、石刻、繪畫、演奏及制作二胡樣樣精通,還略懂醫(yī)術;是有名的民間風水師,不僅在本村,許多縣城和蘇哇龍鄉(xiāng)其他村的群眾也請他看風水。
翁扎老人生于1950年,今年73歲。和一般藏族老人不同,他皮膚白凈,身長體直,眉宇間透著睿智,言談舉止清雋蘊藉,單從氣質上看,就是一位妥妥的民間文化人。
翁扎老人小時候在蘇哇龍小學讀書,小學畢業(yè)后回村務農。做農民的同時,他自學藏文,可以進行藏、漢文互譯。1967年到1985年,當了17年民辦教師,一起做民辦教師的還有本村的吉稱和此稱。實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前,民辦教師每個月1元錢工資,村里還計工分。教過的學生到底有多少,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傊?,學生見到他都會畢恭畢敬地尊稱“老師翁扎”。南戈村第一名大學生、已退休的原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阿柏也是他的學生。每次見到他,如果旁邊有人,阿柏都會認真地介紹:“這是我的啟蒙老師”。雖然后來解聘回村繼續(xù)當農民,但翁扎老人對當過老師這段人生經歷非常自豪。他說:“雖然不敢說‘桃李滿天下’這句話,但我也站過三尺講臺,我覺得很有意義。”
在翁扎老人擅長的眾多技藝中,藏二胡制作是最棒的,巴塘有“城區(qū)扎西羌路,南區(qū)南戈翁扎”的贊譽,他們分別代表了巴塘藏二胡(藏語又稱嗶旺、胡幾)的兩種派別,雖然做法相似,但樣式、彩繪、音質、音色、音量各具特色。翁扎老人演奏和制作藏二胡是無師自通,從模仿到學會,沒用多長時間。關于藏二胡,他講了一段童年趣事。13歲時,他和同學放學回家,村口有人在拉二胡,悠揚的弦音讓他心里一動??斓郊业臅r候,又看到村里一家院門開著,有幾個人正在砍核桃樹。他們就進去纏著人家要一截木頭。主人家正忙著,沒空理他們,他就頑皮地爬上了一層樓高的草料房,站在上面對下面砍樹的人喊道:“給一截木頭嘛,我想做一把二胡!”這時,下面的人猛砍幾斧,核桃樹逐漸斜傾。這時,翁扎老人突然瞥見草料房的一角放著一個襁褓,里面有個熟睡的孩子,那棵核桃樹離草料房(藏語稱“索康”)不遠,如果砍下來,粗壯的枝椏將不偏不倚地砸死孩子,他飛快地跑過去抱起襁褓,躲到了一邊。核桃樹終于倒在地上后,主人家才想起自己的孩子,大驚失色地“跳”上草料房,看到他懷中的襁褓,顫抖著說:“翁扎!你救了我的孩子一命!”然后,送了他一截最適合做藏二胡的核桃木,以表達感激之情。拿著這截木頭,翁扎老人做了人生中第一把藏二胡。他模仿村里老師傅的樣子,用鑿子掏空木芯,花半個多月時間做好了琴筒,又“依樣畫葫蘆”,做了琴桿、琴弓、琴碼,給琴弦涂了松香。做成后沒有上色,聲音也不好,他卻非常開心,每天“咿咿呀呀”地拉。南戈人血管里生來就響著弦子的聲音,加上腦子好使,悟性極高,漸漸地,這把“粗制濫造”的藏二胡拉出了像樣的音調。從此,做藏二胡成了翁扎老人的愛好,也成了若干年后可以增收的手藝。
跟所有手藝人一樣,翁扎老人也有著一般人沒有的定力和靜氣。在小小的手工作坊里,有時一呆就是一整天。斧頭、鋸子、刨子、銼刀、鑿子、刮鉤刀、砂紙……各種工具各就各位,隨手就能拿。過去木頭好找,他用過白楊、白樺、杜鵑、核桃、鵝掌木等材料,現(xiàn)在能找到哪種木料,就用哪種木料做藏二胡。“弦胡曲扎加措,公馬之尾制弦”,藏二胡的琴弦當然是馬尾最好,如今馬尾也不好找了,就用纖維絲線代替。翁扎老人說:“實在沒有好的材料也不強求,關鍵還是要技術好?!?/span>
制作一把藏二胡極其費心力,先做琴筒,趁木頭還濕潤,用鑿子一點一點把芯子掏空。陰干定型后,用刨子和刮鉤刀分別將琴筒的內壁、外殼刨光滑,再用細砂紙精細打磨,在琴筒上下兩端各銼一個圓眼和方眼,把浸泡好的羊皮繃在琴筒一頭,用竹筷削成的竹楔子進行固定,琴面就繃好了。把一塊木頭手工雕刻成留有細縫的紡錘圓柱體,這便是琴柱。琴桿需要手鉆打眼,用小刀細細地雕琢出橢圓形、方形等花紋;琴弓一般用紅柳木枝丫,劃去外皮晾干,手工打眼,穿上馬尾,扭成弓狀。琴碼是松木晾干后劈成的小木塊,內含豐富的油質,可以使松木潤滑,不傷琴弦,兩面打磨光滑成鞍狀后,使尖利的刀鐫刻兩條細縫,用以固定琴弦。琴端為龍頭,此為手上功夫的重頭戲。一把藏二胡材質再好,龍頭不威武,猶如“腳下無鞋一身窮”。所謂胸中有山河,龍的形狀哪里寫意何處留白,翁扎大叔心中有數(shù)。一塊木頭、一把小刀,在他的手里左旋右轉,上下翻飛,混合了鹿角、牛頭、蝦眼、驢嘴、人須、象耳的龍頭就雕刻好了。龍頭安在琴端,龍嘴里含一顆圓潤的木珠,藏二胡立馬就有了氣象。最后,用松香涂琴弦、調音、髹漆、上色,用紅、黃、綠、藍、玫瑰紅等顏料彩繪藏式花紋,一把藏二胡完工。
翁扎大叔制作的藏二胡彩繪艷麗美觀,琴柄短,琴筒小,為符合人體工學,琴筒兩端大小不一,跳弦子時,小的一端抵在左腰,弦胡手能更舒適地發(fā)揮演奏水平。在音色上,他要求達到“弦胡之聲悠揚,像是對岸傳來”的效果,經他調音的藏二胡,音色高亢不尖利,沉穩(wěn)無雜音,共鳴好,是獨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藝品。多年來,翁扎大叔用一雙手,做了上萬把藏二胡。即使耗費時間和手力,哪怕需求量大,他也始終認為工廠的流水線作業(yè)不地道,手工做的雖然粗糙,但每把都獨一無二,更具匠心,承載著特殊的意義和藝術價值,因此“固執(zhí)”地堅持全手工制作。
這位多才多藝的“奇人”還熟諳藏族風水學,30多歲時學成,師傅是蘇哇龍鄉(xiāng)嘎丁村的兩位民間風水師。風水學有諸多禁忌。學藝期間,他擔心以后歷算錯了,對不起別人;又聽說如果算錯了,對自己也不好,因此想放棄,便對師傅說不想學了。兩位師傅嚴厲地訓斥了他:“風水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問,民間有習俗和需求。如果人人都像你這么想,那誰給大家看風水呢?難道要讓這門學問失傳嗎?”他思考了一夜,終于想明白了,一個人應當常懷利他之心。后來,村民修房、喪葬需要看方位的都找他,還有從縣城和其他村慕名而來的。凡是來找他的,不分貧富貴賤,他一律認真歷算。這門學問不是封建迷信,漢族和其他民族也要看風水,應該傳承下去,但是兒子沒有興趣,至今也找不到合適的徒弟,對此他很是遺憾和苦惱。
用學啥像啥來形容翁扎大叔,最恰當不過。在給二藏胡彩繪的過程中,美術水平得到了提高,土登尼夏林寺梁柱上的雕刻、跳神時用的鼓,都是他畫的。已故的妻子曾是村里的“赤腳醫(yī)生”,文化水平低,很多時候看不懂說明書,他就一字一句教妻子,自己又找了醫(yī)書來學習,久而久之,成了村里的半個醫(yī)生。
“有時,別人的一句話會受益終身?!蔽淘笫甯袊@:“在73年的人生中,我有幸遇到過很多智者?!蹦悄辏ゴ肜?zhèn)看藏醫(yī),對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興趣。著名的藏醫(yī)伍金居勉老先生對他說:“你的天分很高,但我建議不要學藏醫(yī),一個人不能什么都會,你要懂得水滿則溢的道理?!睆拇?,知足、淡泊、寧靜成了他追求的人生境界。
翁扎大叔善良正直,待人真誠,性格耿直。他討厭假的東西,說假話、打虛假廣告、賣假冒偽劣食品,都讓他心生厭惡。在他看來,老老實實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方為正道。
對縣上寫村史的決定,他舉雙手贊成:“寫村史很有意義,特別是南戈村,要讓后代知道我們曾經那樣生活過?!彼痛謇锏膸孜焕先肆谐隽宋迨鍌€地名,希望能記載到村史里,留住鄉(xiāng)愁。談到村里的喪葬民俗,他的看法曠達而睿智:“人生無常,終有一死,任何人都無法幸免。在世時活好每一天,厚葬和薄葬不重要,因為生命是輪回的?!?/span>
在巴塘民間,有許多像翁扎老人這樣的“奇人”。他們智慧、樂觀、身懷技能,守著安靜平淡的日子,對社會世情有著深刻的了解與灼見。“身在方寸間,心在千山外”,便是對他們人生狀態(tài)最好的詮釋。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