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藏文化 >> 瀏覽文章

一針一線承載的祝福

甘孜日報    2024年09月03日

◎初見

傳說

公元約641年的春夏之交,芭蕉葉恣意舒展時,有一行人牽牛騎馬、馱寶載物,浩蕩而來。人群之中,有位少女光彩奪人,只見她頭戴鳳冠、身著霞披,正駐足山道之中,放目眺望群山。這位少女并非平常百姓,而是大唐的文成公主,她辭別故土、遠嫁吐蕃。

文成公主本是深閨之中不識愁滋味的少女,卻在轉(zhuǎn)眼之間變成了無所依賴的漂泊之客,她望斷群山不見繁華的長安,望穿秋水不見翠綠的麥田,心里不禁愁緒漸濃。途經(jīng)巴姆山時,天色忽變下起了霏微細雨。婢女慌神間,隨手折了一片芭蕉葉,披蓋在公主的背上遮雨。

用芭蕉葉為公主遮雨,雖是婢女的不經(jīng)意行為,卻留給了鄉(xiāng)城人無盡的念想。

鄉(xiāng)城人不知何時才能再見文成公主,便在連衣裙的背部嵌了一塊足有一尺見方的綠布,并取名為“貢熱”。從此,鄉(xiāng)城人將這一段美麗并帶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負于背上,于青山綠水風流歲月間一代代傳了下來。

傳承

離鄉(xiāng)城縣城不遠的尼斯鎮(zhèn)邊邊哨村,山清水秀,氣候適宜。在這里,曾有許多手工做 “瘋裝”的師傅。如今,機器代替手工,能熟練縫制“瘋裝”的師傅屈指可數(shù)。益西土登是鄉(xiāng)城小有名氣的“瘋裝”縫制老師傅,他就來自邊邊哨村,并被評為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去年,益西師傅得了眼疾,看東西開始有點模糊,親手縫制衣服越來越困難,于是,他手把手教徒弟。他說,縫制“瘋裝”的手工藝,世代相傳,心靈手巧,才能練成一位老裁縫。自己從13歲學到16歲,織布、染色、打漿糊,一點不能錯,師傅手把手的教,徒弟就認真刻苦的學。

制作一套純手工的“瘋裝”,大致需要七個步驟。從挑選羊毛絨開始,最細的羊絨才能成為氆氌;染色,染成“熱讓”“楚切”“熱微”“顏墨”等八種艷麗的色彩;百褶,裙擺內(nèi)折外折,用皮打108個;在胸襟處鑲嵌10個三角布料,分別代表著財富、福壽、牲畜、先知、土地;背部鑲嵌的方形墊背被稱為“貢熱”;最后,袖邊和雙肘處鑲彩色布料,裙邊鑲1厘米粗的紅色羊毛條,這樣才得以完成一套得體的“瘋裝”。

“瘋裝”有個特點,就是穿法獨特,右襟在里左襟在外,與其他地方恰恰相反。據(jù)考證,“瘋裝”個性鮮明、設(shè)計大膽、用料獨特,兼收并蓄了鄉(xiāng)城土裝、納西族的齊膝圍裙和唐代宮女裝的風格特點,后逐步演變成為鄉(xiāng)城特有的地域物質(zhì)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在那個觀念保守、交通閉塞的年代,鄉(xiāng)城人將漢、藏、納西三個民族的風格融合,實為一種大見識、大勇氣。

“瘋裝”的祝福

倘若有天,能走在鄉(xiāng)城的路上,純潔的白藏房,寧靜的桑披寺,年輕貌美的姑娘,穿著艷麗的“瘋裝”,真是一道美麗的美景線。在鄉(xiāng)城,每個姑娘都有幾件漂亮的“瘋裝”,手工縫制的“瘋裝”,顯得更加厚重,色彩和款式也更顯經(jīng)典??h城里的姑娘,總會有兩件出自益西土登手里的“瘋裝”,長輩們會在節(jié)日到來之際,找到益西土登做一件新款“瘋裝”,這代表著長輩對晚輩深深的祝福。

如今,姑娘們已長大成人,益西土登也從一個剛剛拿起針線的小學徒變成頭發(fā)花白的老師傅,“瘋裝”的款式開始有了細微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那一針一線中所飽含的長輩的祝福,以及漢藏文明融合的見證。


  • 上一篇:越走越荒涼
  • 下一篇:沒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onlinemedicineuae.com/html/wh/kcwh/103592.html